今日中国


材料大王的“逆袭”


2013-11-04 16:58:35     作者: 本刊记者 张洪    字号: T|T    来源:

虽然是儿子,但对自己的父亲,王志伟还是习惯称作“我们老板”。在这家落户东莞20年的家族企业里,他和太太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宝宝一起落户东莞,协助父亲打理生意。

内销,从被动到主动

院里堆满了将要发货的蹦床,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和打包在同时进行。来东莞快9年了,35岁的王志伟照看着运动蹦床的生产,这里每天完工4000个蹦床,占到全球蹦床市场的70%,包装后发往欧美。

这是一家主要做内衣、玩具、运动材料的企业,全称是东莞健泰花边针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泰),40多年的厂龄,61岁的董事长王添财自称“从年轻做到现在。”

 
王添财

刚来东莞时,王添财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是一次整个家族的迁徙。

20年前,王添财来大陆拜访他的供应商,那时,东莞的台商尚未云集,交通不便,到处是农田。从罗湖下车后,大巴把王添财送到大朗镇,踏上这片土地,大片的荔枝树吸引了农家出身的他,家乡周边种的也都是荔枝树,看到这边似曾相识,王添财说他“一下冲动起来”。

当时,东莞的大朗镇仅有30多家台商落户,该镇后来以生产羊毛衫著称,整个产业集群毛衣年销售量12亿件,在大朗集散的就有8亿件,产品60%出口。

1991-1995这几年,台商蜂拥进了东莞,他们包括很多王添财在台湾的供应商。

“苦于在台湾请不到员工,很多企业不得不搬到这里。我若留在台湾,供货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干脆也随着过来了。”王添财回忆说。

落户珠三角做材料,王添财精心做了考量,这里高峰时有1000多家他的下游厂家,遍布东莞、中山、珠海、惠州、广州,这些台港资企业从事旅游、玩具等产品的组装,王添财把材料做成半成品供给他们,对方再加工出成品出口海外。在东莞,这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产业链。

“为什么台商多聚集珠三角,因为这里的产业链非常齐全,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纽扣、拉链、针、线,无所不有。”王添财说。

类似的产业链效应使得这些台企彼此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工厂附近有几十个工厂在做配套。在东莞,打电话最多1小时,配件便能送过来。

刚来东莞落户时,主要原料还是从台湾进口,健泰是东莞乃至广东省唯一一家做蕾丝花边的台商,这样的企业,王添财说,在台湾不超过10家。在东莞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需要材料找王添财,他那里若没有,就踏破铁鞋也无觅处了。

“我们在台湾的生意就是纯粹做花边,应付的客商也就5-10家而已。只有20几个员工,到了这边就不同了,厂家暴涨到几百1千都有。” 王添财的妹妹、总经理王玉珠告诉记者。她学财经出身,掌管健泰的账务,女儿刚刚留学回来,也成了家族企业的一员。

刚来时,大陆的内衣还没有材料供应商,只有王添财一家,于是,健泰的订货量不断攀升,每周都有一两个集装箱从台湾进来。

1993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销售量在世界遥遥领先,高峰期70%的玩具由中国出口,而这些玩具中70%由东莞生产。生产玩具所需的材料,王添财应有尽有。用他的话说,“你能想象出的东西我们都有。”

为了迎合市场,他在大陆生产的品种不断增加,王添财笑言:“在台湾我们像一个杂货店,到了大陆升级成了一个大卖场。”

当时的健泰是很多台企的缩影:一年总共休息一天,连春节都在工作,机器连夜转,工人拿13薪,即使这样,还是做不完的订单。但是这样的日子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很快就改变了。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