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约在叶春荣在东莞出入率最高的办公室,门外就是他一手打造的“作品”——大麦客,看起来仿似一座沃尔玛,时间是上午8点30,这座营业面积占地2万平方米的卖场还没有开张,10月的东莞,暑气依然蒸腾。
与其迁移,不如就地修炼
采访前一天,叶春荣刚刚从哈尔滨返回东莞,大麦客的产品正在绥芬河边贸区布点,风尘仆仆的他深入“一线”探访。采访中,他的手机不时响起,门外几位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客人正在等候,虽然卸任了会长,但这位从小穿“面粉袋改装的裤子”长大的“老总”依旧很难从杂务中脱身。

谈起自己,叶春荣自曝,他是东莞乃至大陆第一个提出台企转型的人,“网上查得到”,时间是2007年11月27日,在他就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的演说上。
那次演讲,他打趣说,很高兴“自己总算媳妇熬成婆,熬到了会长”。本以为这届会长可以轻松上阵,“躺着也能干成”,因为前几任会长把“大事”全部做完——台商子弟小学、台心医院和台商大厦已悉数建成,台商在东莞越来越能享受到近似台湾的软环境,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这任会长前所未有的艰难。”
那次就职,仿佛有一种预感,他提出“转型升级”,提醒台企不能放过“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大陆”。
随后,各种考验接踵而至。2007年,大陆多次调整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20%,再加上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一系列政策迭加,对外销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东莞台资企业也从当年的6000多家缩水成了4000多家,转型升级成了当务之急。忍痛目睹几百家台企告别东莞,叶春荣提出,与其迁到外地等3年才赚钱,不如“就地修炼”。
小孩长到20岁都要转型,更何况企业
1952年叶春荣出生于台湾桃园一个贫苦农家,因为乐观,这个农家孩子迅速在台湾商界站稳了脚跟,1990年转战东莞设立岳丰电子厂,在金融危机中屡屡化险为夷,曾获台湾“经济部”颁发的“小巨人奖”。
“当时也是为了讨生计,才随着工业迁徙潮从台湾到了东莞。”作为第一批到达东莞的台商,叶春荣十几年间从干事到理事、到常任副会长,并于2007年11月27日通过竞选成为东莞台协会长。
“那时大家对‘转型’这个词一片陌生,但是台湾30年前就已经做过了。”叶春荣慨叹,“小孩从出生到20岁也要转型,更何况企业。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改变。”
对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拨出6个10亿予以辅助,后来的效果,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曾用“刀刀见肉”来形容。因为悉心维护与政府的关系,叶春荣就任期间,他所主持的台协获得了与内地企业一起竞争6个10亿元科技专项基金的机会。
如何打开内销渠道是当时很多台商面临的问题。在台湾,“经济部”下属16家财团法人是著名的产业辅导机构,由著名经济学家、被称作“经济之父”的李国鼎创立,为了说服他们来东莞帮助当地台企转型升级,叶春荣一家一家前去拜访,最后,12家被他说动。
2009年11月,“台商协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处”在东莞成立,并出台了台资企业诊断及辅导计划补助政策:诊断费用以每家5万元人民币为标准,其中政府补助80%。辅导费用政府补助50%,最高金额为3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叶春荣一手邀请的辅导机构终于得以成行。
为了让当时的6000多家落户东莞的台企了解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叶春荣编辑了已成绝本的《转型升级成果特刊》,书中详细罗列了辅导机构的名称、政府6个10亿款项的内容,以及部分企业的转型成果。
“比如一个杯子原本卖1元钱,辅导后,变成一个杯子卖10元。”叶春荣解释说,“台商刚来东莞时,一看人工便宜,扫地一个阿嫂,倒茶一个阿姨,太浪费了。这些都会帮助台商解决,节省开支。”
叶春荣任内,100多家企业接受了深度辅导,目前,接受辅导的企业已经超过800家。
这些企业接受诊断辅导后,开始轻装上阵,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0%,库存减少10%,用工减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