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发掘丝绸的魅力 ——记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小萍


2013-06-08 14:27:27     作者: 本刊记者\矫枫    字号: T|T    来源:

人物介绍:

今年73岁的钱小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19岁那年她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进入了苏州丝绸研究所工作后,就一辈子和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复活”了濒临绝技的宋锦技艺,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同时,她也是中国第二代纺织人造血管的发明者。她被台湾中华文化馆聘为技术顾问,被法国维也纳丝绸博物馆聘为名誉主席,在日本群马丝绸博物馆序厅的介绍里,她是在世界上有影响、有成就的四位丝绸起专家之一。

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小萍

正文:

中国是丝绸之国,大约在4700年前,古代的中国人就学会利用蚕丝制作纺织品。丝绸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加工工艺划分,有缎、绫、纱、罗、娟、锦等等十几个品种。丝绸在现代中国的用途也很广泛,除了日常生活中用作服装、围巾、领带、提包等的原料,还常常被用于各类装饰中,如中国字画的装裱、书籍装帧。另外,它还可以用于医疗,制作人造血管、人工皮等。

在各种丝绸中,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它的特点是花纹精致、多彩绚丽,因而也是古代中国最贵重的织品。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名锦。宋锦起源于12世纪的中国宫廷,当时的皇帝宋高宗(1107年~1187年)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文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

宋锦

与丝绸结缘

1939年,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家中经济贫困,初中毕业的钱小萍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考进了新成立不久的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后改为苏州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在此之前,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丝织业历史,但一直是手工作坊,师徒相传,既没有人专业去研究,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出来的19岁的钱小萍,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丝织专业人才。

在学校学习期间,钱小萍爱上了精致、华美的丝绸,简单的一根蚕丝,能织出各种厚薄、或光滑柔软,或自然褶皱、图案繁复、色彩艳丽的丝绸,爱美的钱小萍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和美丽的丝绸联系在了一起。

从学校毕业的钱小萍,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苏州丝绸研究所。当时的研究所刚刚成立不久,只有一间大屋,几张台子,条件非常简陋。钱小萍回忆说:“这里的丝绸资料很多,要研究、设计的东西也多,但研究所的设计人员都是家传手艺人,虽然在丝绸的织造方面有很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真正能做科研、会画图搞设计的人很少,我是第一个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钱小萍进入苏州丝绸研究所工作后,学习、分析、研究的丝织物大部分是锦缎类,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品深深地吸引了她,也为她之后进行宋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她设计的处女作“莹波沙”,就以构思巧妙、工艺精良而获得成功,行销到前苏联和东欧各国。

用丝绸制成人工血管

然而,在丝绸研究所工作的十几年里,真正让钱小萍声名雀起的,却是另一项科技发明。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作为最年轻的设计人员,钱小萍成为金纯荣师傅的助手也参与其中。当时中国在人造血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国外带回的一小段样品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作参考,更没有一点经验作依据,完全要从零开始。在金师傅的指导下,钱小萍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分析样品,摸索其工艺参数和工序,绘出图纸进行原材料加工,然后模仿试制,就这样,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了。后来钱小萍又独立负责了用涤纶取代尼龙,经过三年研究,1963年获得成功并投入了生产。

1973年,上海胸科医生的医生专程到苏州找钱小萍,商讨共同研制新型人造血管,不仅是因为她有研制人造血管的经验,更是因为钱小萍对织物结构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技巧。这次医院方提出了制作内壁有绒毛、性能大为改善的新型血管的设想,钱小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受了。在以后的时间里,钱小萍利用业余时间频频去汗衫厂和织袜厂进行调研,最终确定了用机织取代针织的构想。1979年,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终于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项技术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获得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创建丝绸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墓被发现引起世人关注,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丝绸衣服,虽历经2000多年但依然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已调到苏州丝织试样厂任设计组组长的钱小萍到长沙马王堆墓进行丝织文物的现场分析测试,巧夺天工的古丝绸让她感叹不已。“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栽桑、养蚕、剿丝、织绸这些古代中国人民的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曾留下过印记,可偏偏中国没有一座丝绸博物馆。而且,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们越来越少,能反映我国古代丝绸文化的高档品种更是少之又少。”钱小萍说,“丝绸的起源在苏州,所以当时就萌发了要在苏州建一座丝绸博物馆的念头,让古老的丝绸文化走出阴暗潮湿的墓穴,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不停地向社会呼吁要兴建一座丝绸博物馆。

她先是走访丝绸行业的老前辈,调查苏州丝绸工业历史的盛况与衰败的现状,和同行胡芸一起写出了《恢复和发扬苏州丝绸传统产品》的调查报告,《救救传统丝织品》等文章,又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在苏州紧急成立一个古老丝绸产品研究中心》的具体提案,并正式提出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设想。她独特的构思和不屈的创业精神打动了很多人,1985年,苏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并委任钱小萍负责。凭借5万元人民币的政府拨款和6年的苦心经营,1991年,中国第一家丝绸博物馆终于在苏州落成。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多功能博物馆。”钱小萍介绍,这里不但陈列各种精美丝绸和出土丝绸文物,还有织机表演等,供游人观赏和体验,是一个集收藏、陈列、科研、生产、旅游、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博物馆。1995年还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全国重点景区单位”。

苏州丝绸博物馆研制恢复的宋代宋锦织机。

复活宋锦

与此同时,钱小萍并没有放松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她发现,相比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的日益兴盛,源于苏州的宋锦却处于濒临技绝的境地,于是,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历代丝绸织锦的研究复制上,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由于宋锦失传多年,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严重流失,就连实物和图片也难得见到,她看到文献上记载的宋锦代表作《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却为没能见到实物而遗憾。一次,钱小萍路过一家文物商店,不自觉地又走进去问店主有没有宋锦收藏品,店主从箱子里找出几件宋锦残片,钱小萍顿时眼前一亮,发现其中一块正是“菱格四合如意锦”,虽然只是一小片,她却如获至宝。于是她和店主商量先借回去分析研究,并通过进一步设计改进,最后终于仿制成功。当她把仿制品送给店主时,店主惊叹到:“宋锦又复活了!”

由于宋锦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因此,每得到一个新画样,钱小萍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的研究,一种花纹都要研究几个月,然后画出图稿,设计织法,如果手工织锦,一天只能织几厘米。20多年来,钱小萍不仅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合作,复制出了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的苏州宋锦,还新开发出了11种面料。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中的七件丝织品的复制,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难度极大的“四件珍贵唐织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该复制品达到了与原文物“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

2005年钱小萍退休后,创办了“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同时,她还完成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分券的撰写。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小萍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今年初,钱小萍的新书《中国宋锦》正式出版面世,系统介绍了宋锦的起源、形成和各朝代的发展。这位73岁的老人说,接下来的日子,她还会继续为理想忙碌,奔赴在累并快乐着的宋锦传承之路上。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