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志愿热情需呵护,专业精细可提速


2013-04-24 14:52:00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网

芦山地震,已过四天。在生死竞速、分秒必争的救援黄金时间,举国关注,万众揪心。时间无情流逝,但生命从不吝奇迹。不抛弃,不放弃,搜救仍在继续。

“逐村逐户排查,不漏一村一人”,不仅是郑重承诺,更是一直践行的全力行动。4月22日8时,公安部前线指挥部发出搜救总攻令,扩大搜救区域。同日,中国救援队也在紧急搜寻宝兴最后的十几位失踪者。

同气连枝,骨血相连。为雅安祈福,为四川加油之音,声震霄汉,响彻神州。灾厄虽然不期而至,温暖却总有备而来。身处灾区,我们未曾感到孤单。爱的力量,从八方啸聚,齐奔芦山。

最初阻滞爱心步伐的,是古老的“蜀道难”问题。芦山灾区山险路窄的先天客观地理条件,导致交通资源极为紧张。交通线即是生命线,余震频发,导致艰险抢通之后的保通工作,仍然艰苦卓绝。

爆棚的志愿热情和援救爱心,遇到交通“肠梗阻”,自然会淤塞减速。所以从地震后第一时间,媒体和舆论一直不懈呼吁“让出生命通道”,让路就是最好的救援。非专业救援队伍,非紧急救助人员,不要盲目涌进灾区,以免挤占稀缺道路资源,加剧交通拥堵,分散救援精力和援助精度。

央视报道过“志愿者在灾区削土豆:人多活少,自己找活干”。部分灾区路段,似乎成为“大型救援设备展示会”,皆因人多路窄,大型机械前行遇阻。所以国务院要求各单位和社会团体,近期原则上不安排进灾区,交通部也称芦山开始交通管制,确保救护、抢险和运送紧急物资的救援车辆先行。

天公不作美,23日凌晨开始,灾后最怕的阴雨天,还是来了。帐篷等物资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有消息报道“县城最缺的是帐篷、食物仅够基本保障、数千灾民露天住宿”,但是四川省民政厅也表示,“物资是充裕的,但道路拥堵,送抵灾区的时间被迫延长。”

昨日气象消息,未来三天,芦山灾区有小到中雨,期间或伴有雷电天气。(4月23日中广网)温差可能加大救灾难度,而降雨特别雷电更可能对野外露宿和帐篷区造成伤害。如何加强避震防雷的科普和训练,需要特别防范。现唯有祈祷,雨霁云收,希望不要带来次生灾害,加剧交通恶化,别让抢通的道路再受毁损。

这次民间救灾力量和志愿公益群体,受到比以往更大的关注。一个原因,就是说不少志愿者都是凭着一股热情进入灾区,缺少专业救援经验,仓促起行,有的甚至自己食宿都无法保障,“每日劝返千余志愿者”。(4月23日《新京报》)所以关于“不添堵不添乱”的呼声日高。

这其实要一分为二来看。总体而言,民主日益高涨的公益慈善热情,多年来发育成长中的志愿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全社会的精心呵护。

芦山这次表现就可圈可点,快速在重要的交通管制点,进行物资分流转运站。以专业运输力量进行针对性的物资分派运送。既不会延误民间爱心和温暖的抵达速度与精度,又降低了因过多不熟悉当地路况的民间车辆可能造成的交通无序。

任何心系灾区的善念善举,都可敬可悯,不用盲目斥为“添乱”。当然,除了医护等特殊救援者外,一般志愿者也应知道一些常识:比如进山区,基本雨具、睡袋、冲锋衣和体力支撑,应为标配,否则要慎行。而只要信息和资源无缝衔接,最优分配,科学有序的高效救援自然可期。

专业者奋进,有力者配合,不煽情不悲情不凑热闹。更加精细化救助,更专业分工,更科学调配,民间爱心公益力量,必将在抗震救灾的实战中迅速成长,其将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有目共睹,不妨拭目以待。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