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医卫界委员表示:公共场所急救网络建立咋就这么难?


2013-03-08 11:01:55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全国人大代表邵占维死于心脏性猝死,太可惜了。”3月7上午的医卫界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一声叹息。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这类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张澍说,这么短的时间,打120叫医护人员来抢救没什么意义,关键是现场目击者在第一时间施救。

“现场目击者要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同时公共场所还要配备急救设备。”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委员表示,在西方国家,基本急救知识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而且立法规定必须在公共场所配置必要的急救设施。

在美国,一家机场安装了256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几百米就有一个。“可邵占维代表所在的宾馆里有急救设备吗?现场目击者懂基本的急救知识吗?”张澍反问。“加强急救知识教育,政府要承担主导责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委员表示,在西方国家,一个人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这样的教育,这是“必修课”。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让急救知识宣传教育进课堂。

“没有立法,构建公共场所急救网络的呼声即使再大,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张澍介绍,在美国,按照法律规定,车站、商场、机场等公共场所必须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资金由政府负责,相关学会、协会负责人员培训。”

胡盛寿表示,西方国家的警察、消防员等是重点接受培训的人群,他们最有可能接触到心脏性猝死患者。

“有了设备和懂技术的人,还需要通过立法为施救者免责。”张澍表示,有了免责机制,“彭宇案”或许就不会发生,“碰瓷”这个词就不会成为网络流行语。(李木元)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