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张蕴岭委员谈生态文明建设


2013-03-05 13:21:06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作为世界的一员,一个新兴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也牵动着越来越多世界居民的心。去年十八大的召开,在提了多年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说法。中国,在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在一直追寻的致富之路上,仿佛要来一个华丽转身。“美丽中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今日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说法,也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一个独立的章节,凸显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请问,关于“美丽中国”的概念,您是怎么理解的?

张蕴岭:我认为这是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闪亮的口号,针对目前老百姓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一些问题勾勒出的一个美好前景,一个新奋斗目标,同时也标志着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转型。

《今日中国》:最近在全国范围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随后又出现山东企业暗中向地下排放企业废水等等的报道,让人们不禁对中国目前的环境现状无比忧虑,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呢?

张蕴岭:当初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要解决的主要是吃饭问题,是摆脱贫困,现在呢,吃饭问题解决了,我们却突然发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之所以会造成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学习西方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先发展,后治理。

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比较严重,因为我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开放引进、加工、制造、出口,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连续十几年平均增长 10%以上,这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我们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为了生产产品,耗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大量污染。干净的产品出口了,却留下了黑色的河水,污浊的空气,拥挤的街道。

《今日中国》:许多人认为,要发展经济,就一定会破坏环境,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开这样的宿命,您也这样认为吗?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张蕴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遵循的是赶超西方的发展模式,在西方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上,快速前进。如果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就一定要经历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可是,船小好掉头,像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等到各方面的发展程度都达到了西方的水平的话,至少还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这几十年上百年的过程中,恐怕就要出现许多我们难以应付的难题了。所以,随着认识的加深,我们意识到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

一开始,我们提出要从数量型增长变成质量型增长,后来更意识到要转变生产方式,而现在我们提出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整体上改变赶超西方这一道路方向。

我认为,我们应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改变:

第一,不要在一味追求GDP所代表的物质增长。

第二,改变拉动经济增长的生产结构。过去是出口加工,虽然创造了就业,但是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老百姓的消费没能相应增加,内需没有拉动起来。

第三,人们一般很少提及,但我认为却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选择了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后,潜移默化地引导了一种追求物质增长、物质享受的观念。成功在人们的思想里意味着不断追求大房子、高级别墅、豪华汽车、甚至私人飞机。现在连年轻人结婚,如果没有房子都结不了。

西方工业化了200多年,使7亿人过上了目前水平的生活,可是现在,中国有十多亿人,再加上印度、巴西等一大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几十亿人,如果都要追求那种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地球是承担不了的。

所以,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更要引导人们的一种崇尚精神生活的价值观念。如果从国家发展战略上,具体政策或舆论导向上都导向一种非物质消费,也就是精神文化消费,那就有了改变发展方式的推动力。一个人真得需要住那么大的房子吗?一个人真得需要那么多的衣服、那么多的鞋子和皮包吗?如果人人都追求物质消费,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能源浪费,无论如何中国也美丽不了。

现在我们国家的舆论,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文学作品、还是学校教育,宣扬的都是追求富裕奢侈的生活方式,挣大钱、住别墅、开跑车,这是不好的。其实,中国曾经有非常好的环保理念,比如,人走关灯啊等,节约用水啊等等,现在都没有了。那时候,我们这样做,可能因为穷,可是实际上那是非常环保的生活方式。我曾经想,能不能把水龙头设计成三个档位,不要一开就哗哗的流水。后来,我去欧洲,发现,人家已经做了。

美丽中国,不应当只是一个宏观的号召,而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现在许多节约,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要从理念上改变,政策上扶持。

《今日中国》: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也是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贡献。中国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有国际背景的因素吗?您认为这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怎样的影响呢?

张蕴岭:我搞经济,搞国际问题,经常在国际上参加一些会议。对于我们国家搞这个现代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我们一开始是不接受的。比如,谈到为什么现在奶贵了呢?因为中国人开始喝奶了。为什么现在资源涨价了呢?因为中国发展了,进口消费了大量的资源。 这个我们一开始听起来,非常不舒服,你们有奶喝,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喝呢?你们能消费能源,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学者,静下心,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这的确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中国这么大,容不得像西方那样,错了再改。日本当年现代化,也就是1亿多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治理好了,我们这个时间要长得多。

我们不能一味强调,西方国家原来做过的坏事,你做了,为什么今天我不能做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的话,世界就变坏了。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他过去做了,证明是错的,那我们就不要做了,要尽量避免,尽量减少伤害。

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是作为一批新兴大国中的一员崛起的,她的表率作用很大。如果我们国家在治理方面做得比当初发展的时候还要好,摸索出一套自己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那就给其它发展中国家立下新的榜样了。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中国富裕了,对世界的发展也是一种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目前新的国际环境,接受现实,就是全球气候非常不稳定,资源日渐枯竭,探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我觉得这是中国应当担负的最大的所谓大国责任。如果能把这个做好,就是挽救整个人类。

中国需要强调危机感,全球危机感。我们不仅是中国人,首先也是地球人。

外文局环境与气候报道组 今日中国记者 姚贝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