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全国政协经济委五年工作:"中国梦"背后的经济诤言


2013-02-26 13:09:57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深藏在国人内心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如此触手可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奠定了“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2012年12月3日,全国暨地方政协经济(农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参会人员热情高涨,一再突破人数限制,规模达近300人。热情不仅来自于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亟待转型的关键时刻人们希望寻找方向,更来自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五年来务实高效的工作和推动改革的努力,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精雕细琢 力争精品

五年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承担和参与了本届全国政协全部5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筹备工作,6场专题协商会中4场的具体组织工作;开展了31项专题调研和3项跨年度调研;召开了11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45场专题座谈会、4场专题对口协商会;举办或联合主办了14次会议论坛;向中央报送了36份调研报告、92篇《政协信息》,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批示125人次。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让经济委员会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数字虽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

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由92位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副主任24名。五年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承担和参与了本届全国政协全部5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筹备工作,6场专题协商会中4场的具体组织工作;开展了31项专题调研和3项跨年度调研;召开了11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45场专题座谈会、4场专题对口协商会;举办或联合主办了14次会议论坛;向中央报送了36份调研报告、92篇《政协信息》,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批示125人次。此外,经济委员会共有2210人次提交了提案,其中作为第一提案人的有815件;委员个人或委员会专题组共提交了137份大会发言。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让经济委员会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翻看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议政内容,从建言“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到促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金融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无一不是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经济委员会的建言不仅看得准,还看得远。比如,2008年6月的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调整“双防”的宏观调控方向的建议,明确指出,当前是要防通胀,但更要密切跟踪形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出现快速下滑,与中央随后提出的“一保一防”新宏观调控目标相一致。再如,早在2009年委员会便组织专题组对发展海洋经济展开持续四年的调研,2012年提交的《关于经略南海加快资源保护开发的调研报告》,得到习近平、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所提包括加大南海油气开发力度,维护南海领海主权,强化海军、渔政和地方政权建设等很多建议得到落实。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是经济委员会的追求,目标的实现源于精雕细琢的打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作为经济委员会的一大品牌,已经成为全国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2012年举办的三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为例,委员会事前先后举办了三次座谈会,拟发言的委员更是前往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以及重点区域进行调研座谈。正是经过这样精心充分的准备,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多次对宏观会上提出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有的甚至逐行划批。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推进都非同小可,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每一项举措都可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委员会尤其注重反复研讨论证,一年不成就两年、三年。为深入探讨如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组自2009年起连续3年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实地调研,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建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完整的地方税体系,使地方拥有稳定的财源等。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