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创新,让她御风而行
——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科技教育部主任郑思晨


2013-01-24 14:54:44     作者: 侯玲玲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福利会

郑思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科技教育部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国少年儿童科技创新活动”园丁奖、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活动家”、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诸多称号。

行走的方向

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

1996年的毕业季,应届大学生在为自己的未来四处奔波时,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优秀毕业生郑思晨已经被市教委直属的上海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提前录用。到这样一所离家不远的重点中学当一名生物教师,是她心中既定的规划。

然而,有一天这个想法改变了。那一天,郑思晨拗不过一位同学的邀约,陪同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人才交流市场人流如潮,突然,郑思晨的脚步停了下来,吸引她目光的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招聘点。少年宫,在她的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她曾经是少年宫举行的离队仪式上第一批戴上光荣团徽的人。她认真地倾听起招聘负责人的介绍,被宋庆龄亲手创办的这一校外教育机构深深吸引,更被宋庆龄提出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教育理念所打动。于是,那天她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成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一名科技指导员,成为宋庆龄事业的追随者。

1997年是郑思晨进入少年宫的第二年,中福会少年宫被评为全国一级一类少年宫。改革开放之后,数以万计校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上海各区县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然而,整个社会似乎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学校和家长不再愿意把孩子宝贵的时间花在对升学考试毫无作用的“玩”上。于是,少年宫越来越多了,可来少年宫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走过数十年光辉历程的少年宫,面临着“少年宫少年空”的窘迫境遇。以“实验性”和“示范性”为己任的中福会少年宫亟待探求新时期发展的新路子。

当看到科技部开设的不少兴趣课程竟然招不满学生时,郑思晨开始思考:宋庆龄说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给孩子什么,用怎样适当的方式给呢?在她的心中,开始勾勒新课程体系的蓝图。作为一名在少年宫成长起来的科技教师,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几十年来,少年宫科技部招收的学员基本都是三年级以上,郑思晨想普及科学知识可以从幼儿期开始,少年宫可以将培训的年龄界限下移到幼儿。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被考试束缚手脚,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很大。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幼儿兴趣取向并不明确,应该通过富有趣味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综合学习中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样进入小学之后就能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学习。就这样,在她的努力下,在开展模型、生物、环保等科技项目培训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低龄化的趋势,“多元智能”课程应运而生。

短短几年里,“多元智能”课程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的少儿科技培训品牌项目。少年宫科技教育部一个教学班只有五、六个学生的历史终于被改写。如今,科技部课程的学习名额供不应求,甚至有家长为了能争取到宝贵的名额,在报名日当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在少年宫的门外排起了队。现在每一周到少年宫来学科学的孩子有1500人左右。

郑思晨并不满足,她认为一个好的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于是,有她发起成立了“少儿科技多元化教学研发组”,形成递进式课程完善机制,将品牌做大做强。在完成编写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她组织编写出版了少儿科普教材《ASK魔方——儿童科技实践探究指导用书》,建立起一套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材体系;建立了一个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了一支听课评课与教学研讨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了一个教学活动与争章活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该项目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动的力量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新世纪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批涌入,大量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郑思晨看到了这一点,她组织社会调研,以了解民工子弟就读学校的教育现状,结果发现上海各地区差异很大,不少民工子弟学校都存在条件设施差,合格师资匮乏的情况,有的民办学校租了个老厂房就成了学校,有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脱节,很难得到必要的监管。她带领部门的科技教师坚持每周一次为30多所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传播科学知识,为他们送去了科技小制作、科普讲座、科技游艺活动等项目,她还向多家媒体进行呼吁。很快,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现在,上海所有的民工子弟学校都已经和教育局挂上了钩。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随着服务团奔赴都江堰,在活动板房中与孩子们一起玩乐,在孩子们阴霾的心里播洒灿烂的阳光。她也没有忘记将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延伸到残疾儿童。为了让盲童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感受科技活动的乐趣,她策划开展了“明亮爱心科技传播活动”,针对盲童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科技制作和科普讲座,许多盲童兴奋地说“科技小制作既开心又能增长知识,太棒了”。为了让智障儿童也能感受到科技活动的乐趣,她创造性地开展了“小小科技特奥会”、“关爱智障儿童,科技助育”活动。通过开展适合智障学生需求的科技活动,并实施跟踪支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智障学生的智能在科技助育训练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她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科技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4项在国际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0多项获国家级奖项、还有近百项获市级竞赛荣誉,她个人的教科研成果也有10多项在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行事的风范

用眼光,用胸怀写就的大气

在少年宫各部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科技部门近年来整合社会资源,寻求多方合作,开展了大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科普主题活动。例如:配合国际新课题“世界公民教育”而精心策划的沪港交流项目“我眼中的世界——沪港学生世界公民教育科普系列活动”;以家庭互动和寓教于乐为特色的机器人家庭擂台赛;为唤起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而组织全市15万莘莘学子共同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的水清岸绿出谋划策的“苏州河的今天与明天”系列活动;以“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技系列活动;为迎接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城市青少年合作与交流而开展的“长三角十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环保系列活动;以绿色理念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地球因你而美丽——青少年头脑风暴DIY”活动等,让青少年感受到科技活动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郑思晨还策划组织了“绿色音符——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原创校园歌曲大奖赛”、“ 绿色风——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创作表演大奖赛”。这些活动将环保知识和艺术表演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环保活动的形式,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全市19个区县10万师生的踊跃参与。

她用行动践行着宋庆龄先生的儿童教育观,也践行着自己始终为少年儿童服务的诺言;十六年的刻苦钻研,她用智慧成就了无数孩子科学的梦想。十六年创新思索,她用胆识为科技教育开辟崭新的天地。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