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宋庆龄创办的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诞生。六十年来,它与新中国风雨同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新闻封锁和恶意歪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迎来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发展⋯⋯如今,人民共和国日益强盛,《中国建设》也由创刊时单一的英文版双月刊,发展成为有中、英(北京版、北美版)、法、阿、西(墨西哥版、秘鲁版)、德、土耳其等九个文版,发行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并且它有了一个更加响亮而贴切的刊名——《今日中国》。
在迎来《今日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深切地怀念一位中国伟大的女性——本刊创办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的夫人)。1952年1月,新生的共和国正处在战后的重建中,人民摆脱了旧势力的压迫,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把当时真实的情况传达给外界,打破西方霸权主义的舆论封锁,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由宋庆龄创办了这本杂志。宋庆龄亲自确定英文刊名为China Reconstructs,意思是“中国重建”,中文表达简化为“中国建设”。同时,她对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以及报道内容等,都做出了具体的指示和规定。
宋庆龄对杂志的不断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出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加盟办刊,还亲自为杂志撰写文章,悉心过问杂志的设计、发行,乃至通联等具体工作。她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真实报道的传统”。1958年“大跃进”年代中,她在审阅一篇报道文章时发现带有浮夸色彩,即致信编辑部郑重提出意见:“读后给我的印象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办刊当中,她一贯强调,要注意实事求是。还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爆发后,不少报刊难逃厄运,但《中国建设》没有停刊。正因为如此,它记录下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留给后人评论和反思。
宋庆龄以她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培育了几代外宣人。20世纪80年代,为了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变化,我们遵循宋庆龄的办刊宗旨和方针,努力用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事实,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济改革和消除贫困的经验与成果。宋庆龄逝世后,遵照她的遗愿,1990年1月,《中国建设》易名为《今日中国》,使之更富有时代感。《今日中国》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真实报道的传统,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建了解与友谊的桥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日益关注,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今日中国》为实现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首先于2000年开始进行英文版和中文版改版,采取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次是各文版陆续借助互联网,为各国读者开辟了一条快捷了解当代中国的通道。2004年,中国外文局确定了“期刊本土化”战略,《今日中国》作为国家对外期刊本土化战略的试点,在国内期刊当中率先走出国门,分别在墨西哥和埃及建立了拉美分社和中东分社,随后把西文版和阿文版的编辑策划、版式设计、印刷发行等前移到对象国。期刊本土化的实施,使我们的杂志无论在选题、内容及形式上都更加贴近读者,为有效地解决外宣期刊内容针对性、报道时效性和发行有效性,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受到了对象国的欢迎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我们的事业在不断发展。2010年1月,《今日中国》西文秘鲁版正式创刊。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致信:祝贺《今日中国》杂志西班牙文版出色的传播工作。我承认,这本杂志已经成为中国和拉美特别是中国和秘鲁之间大事件的重要载体。2010年9月,《今日中国》土耳其文版创刊发行,成为我刊的第八个印刷文版,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土耳其文版期刊。正如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宫小生所说:“出版发行《今日中国》土耳其文版是历史性的一步,符合两国关系的发展和民间交往日益增长的需要。”
各海外分社以杂志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活动,组织有关中外友好合作的论坛,出版专刊、画册,分社人员还经常应邀到大学、电视台和相关会议做有关中国问题的报告,更加广泛、全面、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情况,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做出了贡献。
在办好对外刊物的同时,我们还编译出版了藏文版《布达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今日西藏各方面的变迁。配合中国的对外交往和重大事件,我们还承担了编辑出版专刊及画册等外宣工作。
随着传媒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传播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当前,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发展迅猛,“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iPad等新科技载体的研发与应用,对传统媒体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在2011年初正式组建了新媒体部,集合精英人员和装备,努力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较高业务素养和外语专长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并且在当年的“两会”报道工作中初试锋芒。同时,正在广泛运用的互联网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今日中国》紧跟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今日中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中央几代领导人的亲 切关怀。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了《中国建设》后肯定了办刊方向,指出:“《中国建设》用事实说话,对外宣传就是应该这样做。”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示我们的杂志“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范围,以生活为内容,积极地、正确地报道新中国的伟大成就。”陈毅副总理在给我刊的题词中说:“事实胜于雄辩,唯真理可以服人。《中国建设》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真实情况,这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日中国》现已成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外宣刊物之一。回顾《今日中国》六十年的辉煌里程,我们将铭记所有为杂志做出过贡献的人,特别是为杂志的创办和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的前辈们:金仲华、陈翰笙、唐明照、爱泼斯坦、鲁平、李伯悌、陈麟瑞、张彦、孟纪青、沈苏儒⋯⋯
我们的事业将不断发展。致力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保持杂志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更好地为各国读者服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设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是《今日中国》一直追求的理想,为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将不懈地努力下去。
(2012年1月于北京)
• 宫喜祥:曾担任《今日中国》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