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回忆杂志的诞生


2013-01-21 14:54:42     作者: 陈翰笙 李伯悌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在旧中国,宋庆龄经常给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写信,介绍中国革命的情况,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全国解放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建议,由她办一本杂志,向国外报道新中国情况。宋庆龄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亲自为这个杂志定名为《中国建设》。这个名字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办过一个名为《建设》的刊物。《中国建设》这个名字不仅标明这个杂志的主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建设》是1951年开始筹备,1952年创刊的。它最初是用英文出版的双月刊,读者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开办时,宋庆龄对编辑方针有明确的要求。她要求多写人民群众的努力和业绩,因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她还强调必须实事求是。周恩来总理对这个杂志也非常关心,他曾当面指示,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范围,以生活为内容,积极地、正确地进行宣传。按照宋庆龄、周恩来的要求,杂志的编辑人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每期必须有一篇内容新颖的文章,一篇扎实的文章,还要有一篇出人意料的文章。

宋庆龄把创办《中国建设》杂志的工作委托给陈翰笙。因为他曾在香港编辑英文《远东通讯》半月刊,宋庆龄认为他学识精湛,经验丰富,堪当此任。

1951年春,陈翰笙到了天津,找到李伯悌,邀她参加 《中国建设》的编辑工作。李伯悌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当记者,对英文新闻写作很有兴趣。她高兴地参加了《中国建设》的工作。

1951年5月,李伯悌来到北京。当时,中国建设杂志社设在一个清朝公主住过的四合院里。地方精致,但工作人员并不多。除陈翰笙之外,只有李伯悌和一位名叫杨世华的女资料员。她俩常常带着资料到中山公园去写文章。杂志创刊号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陈翰笙的夫人顾淑型女士也参加了《中国建设》。她担任杂志社的“彩色委员会”主席。她通过《中国建设》,把很多的国内美术作品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受到各国广大读者的称赞,在中外美术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北京四合院内的编辑部工作人员合影。

宋庆龄还从美国请来爱泼斯坦先生担任《中国建设》的执行编辑。爱泼斯坦先生曾经负责过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是国际知名的记者。爱泼斯坦先生的夫人邱茉莉女士也同时应邀担任《中国建设》的顾问。后来,从美国学成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孙探微、杨光德担任了编译和采访工作。此外,著名翻译家张友松也来任杂志的编译。当时杂志社办公室主任是多年一直追随宋庆龄工作的顾锦心女士。《中国建设》第一期就是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与世界人民见面的。

这个杂志成立了一个由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编委会,其成员为:金仲华、陈翰笙、钱端升、李德全、刘鸿生、吴贻芳、吴耀宗、唐明照。他们为杂志出主意,还约稿、写稿。他们大都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年人大开会,他们都要来参加编委会。有一次,编委会在北京饭店邀请各方面名流集会,宋庆龄亲自出面,吁请他们为《中国建设》提供稿件。从此杂志社不断地得到许多宝贵的、高水平的文章。

宋庆龄极为关心《中国建设》的工作。她为这个杂志先后写过三十多篇文章。她还常给编辑人员写信,不仅表扬杂志的成绩,也指出不足之处。

随着杂志销路的扩大,编辑部陆续增添了一些人员。从1952年到1954年,组织部门为杂志调来解放后最早的几批大学外语系毕业生。通过考试,选择了其中两人当摄影记者,其余的当文字记者。这些人中间,多数是女性。杂志社对她们的培养方法主要是放手大胆让她们干,让她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同时,提出严格的要求,屡次派她们到全国各地采访,并且直接用英文写稿。记得,最初派出的一个小伙子有些胆怯。他说:“我从来没有采访过。”李伯悌鼓励他说:“小鸭子总是要下水的,下了水总是会游的。”后来,这个小伙子终于下去采访了,并且写出了不少的好文章。对于这些新来的记者所写的稿子,编辑者都认真审阅,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遇有写得不好的,要一再返工。这样,经过一个时期,这些新人都成为有相当水平的记者。此后又增加了一些工作人员。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背着行李,深入农村、边疆、油田、古代文化遗址⋯⋯报道的范围很广。其中有一件事给我们印象较深:一个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到湖南边远农村去采访,没有人接待,只好把行李铺在没有人住的竹楼里住下(这种竹楼在当地是下面饲养牲畜或储存农具,上面住人〉。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西门露沙。

刊物最初开办的几年,推广发行工作也是由杂志社自办。开头,杂志是在上海印刷的。那时,由邱茉莉每月到上海去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后来,才改在北京出版。

我们一开始就很重视与广大读者的联系。我们定下了“有信必复”的原则。一般每月要收发读者的来信和复信好几百封。通过和读者的信件往来,建立起广大读者对《中国建设》的信任,促进了世界人民对我国的理解。现在《中国建设》除英文版外,又增加了法、西班牙、阿拉伯、葡、德、中文等文版,在北美还设有专版,《中国建设》与世界人民的联系正在不断扩大。

• 陈翰笙:曾任《中国建设》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 李伯悌:曾任《中国建设》副总编辑、《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