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实现共赢


2013-11-05 18:19:08     作者: 王建民    字号: T|T    来源:

产业合作已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而且在“经合会”框架下建立了产业合作小组,以试点方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然而,现行机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效果不如预期,这里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与问题。其中,在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重要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尤其是两岸推动的产业试点合作。不可否认两岸的政策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也是必需的,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合作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功能与市场机制,需要处理好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发展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关系。目前有关产业发展与合作的讨论,两岸都在强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并给予诸多政策倾斜与优惠,普遍主张加强两岸战略新兴产业合作,而较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支持力度也不够。其实,传统产业有其优势,做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与升级,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化,同样可以做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康师傅、统一、旺旺集团便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合作,不在于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关键在于科学经营,并找到好的合作接点。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便是最好的诠释。

产业合作与产业竞争的关系。两岸或两岸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两岸企业通过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合作,不论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联合”,皆是建立在产业分工与优势互补基础之上的,均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或谋求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与共赢。但两岸企业是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在市场上又是竞争对手,因此两岸在产业合作中也面临产业竞争的关系。两岸产业合作,如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壮大,是两岸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深入探讨,同样涉及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代工经营与品牌经营的关系。代工经营模式是全球产业分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结果,并不会因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经营模式而消失。只要有产业分工与复杂的产业链存在,就有代工模式的存在。好的代工经营,同样可以成功,可以做到世界级的大企业。两岸产业合作是建立新的经济链或产业链,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必有主导企业,有品牌企业,也会有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既有上游企业,也有下游企业,通过合作中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与共同发展。

金融合作与产业合作的关系。长期以来两岸产业合作先行,金融合作滞后,阻碍了两岸产业合作,也制约了台湾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有了新的发展,签署了多个金融合作协议,有了制度化保障,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步伐扩大(但台湾对大陆开放仍然有限),对两岸产业合作将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条件。台商投资与融资有了更多的渠道,有助于促进台商扩大在大陆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也同时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多的业务与机遇,是两岸金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岸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合作,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产业合作与环保关系。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均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未来两岸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已不能回避环保问题,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环保要求基础上,并应积极推进两岸绿色产业合作,这一合作应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也要处理好转型与升级的关系,要改变传统的或旧的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将产业转型与升级作为产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实现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两岸产业合作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关系。两岸产业合作,尽管以两岸企业在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合作为主,但并不排斥与国际企业及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合作。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或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任何重大的产业投资或合作项目,不完全是两岸企业的合作,经常需要国际企业或国际资本的进入与合作。目前两岸产业合作场域主要集中在大陆,在台湾比较少,未来应在两岸同时扩张,重新布局,这就需要台湾的政策开放为基础。未来两岸企业可携手合作,将两岸产业合作场域延伸到海外与国际,在国际上进行产业合作,建立新的两岸产业合作关系。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