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是适应现代社会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当前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陷入了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困境。近期,本刊就如何弘扬创造学,培育创新人才实现中国梦,采访了四川省创造学会常务副会长罗成昌。
罗成昌长期致力于创造学和创造教育、启迪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之一。这也是他第四次回答“钱学森之问”。
今日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创新人才培育现状是怎样的?
罗成昌:今天人类已进入新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新经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1999年,中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将培育创造性(创新)人才正式纳入中央决议,成为国家法定教育目标,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国策。2010年,中国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办出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就是培育创新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教育的主流)和基本解决培育创新人才、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质量三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2012年7月中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为此,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拥有大批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中国第三次全教会首次提出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至今已15年,第四次全教会至今也已近4年,教育部为此出台了不少配套措施和文件,中国还开展了答“钱学森之问”的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创新人才培育不尽人意仍然是制约中国梦实现的瓶颈。我在2012年8月24日的《三答“钱学森之问”》一文中曾提出:“中国培育创新人才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教育自身从理论到操作以及干部层面都远未作好准备。”(干部层面主要指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师训机构和院校负责人,他们对创新人才的相关问题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在“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困境”。
今日中国:什么是创造学?
罗成昌:创造学是适应现代社会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人类创造、创新活动,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性(创新)人才以及创造技法一般(共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根本宗旨是开发创造力、培育创造性(创新)人才,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于1988年前后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与其广泛推广创造学,大规模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创造学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创造环境等为其研究对象。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学的核心,其本质是辩证思维。
创造学是建立在创造心理学、哲学、现代脑科学、人才学、未来学……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心理学是创造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造学随着改革开放而引进中国。经过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在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上我国创造学界已形成了可操作的四大核心技术:1、启迪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技术和方法;2、指导科技发明创新的技术和方法;3、在基础教育领域创造性教学,落实新课改的策略和方法;4、创造力测评的技术和方法。上述核心技术获得充分传播应用的部门、地区和单位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绩斐然,如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班和博士生班均获得创新人才培养和学员发明作品学业成绩双丰收,毕业学员成为各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热门人选。庄教授成为创造学专业受教育部表彰的首位专家学者。
在基础教育领域,第三次全教会后,为培育创新人才实施新课改10余年来,京、津、沪、辽、鲁、湘、冀、豫、晋、川等省市都有一批学校成绩突出、效果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开发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双丰收。这些省市都有一批长期坚持创造教育的干部教师和若干专家。反之,在不少省市,没有这些资源,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痛苦挣扎,新课改困难重重、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泛滥成灾。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中央四部委(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于2008年4月23日联合颁发了国科发财【2008】197号文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灵魂,在创新全过程中发挥作用,要认真培养,为落实197号文件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了多批次创新方法培训活动,力度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