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大山深处的图瓦人


2013-11-04 17:33:03     作者: 文、图 |本刊记者 孙淑亭    字号: T|T    来源:

2013年8月上旬,我同家人一起到新疆旅游。我们这次游览了天池、喀纳斯湖、白哈巴景区、中哈边境、江布拉克草原、伊利的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霍尔果斯口岸、五彩滩及吐鲁番的火焰山、葡萄沟、坎井、苏公塔、交河故城等景点。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游览喀纳斯景区时,在喀纳斯村的图瓦人家访。

在去往喀纳斯的大巴车上,导游就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图瓦人的一些情况。她说,目前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多图瓦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喀纳斯村、禾木乡和白哈巴村,其中,喀纳斯村的图瓦人是最多的。

 
迭力克(左二)和他的表演组合在为游客演奏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

按照民族划分,图瓦人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支系。他们的长相、穿着、生活习惯与蒙古族基本相同,都信奉喇嘛教,同时也都保留有萨满教的遗俗。他们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不同的是,他们说的语言和蒙古语完全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关于图瓦人的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早年从西伯利亚迁徙过来,也有人说是从蒙古迁徙过来。但最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大汗西征时带来的一群士兵在喀纳斯湖边驻守,后留在了这里,成为了今天的图瓦人。

原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生活的图瓦人,一直以游牧、狩猎为生,隐居深山密林之中,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随着近年来对喀纳斯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图瓦村落。通过家访,人们开始了解图瓦人,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图瓦人勇敢强悍,善于骑术、滑雪,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是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常喝奶茶和奶酒。

来到喀纳斯村,看到一些用原木垒起的尖顶木屋散布村中,木屋旁边立着“德瓦人家访”的牌子。我问导游,不是说这里居住的是图瓦人吗?怎么是德瓦人了呢?导游说,图瓦也被称为“土瓦”或“德瓦”。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一户图瓦人家的木屋前,这里的主人是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名叫迭力克,他们刚刚送走了一批来访的客人。因为是旺季,所以来访的客人比较多,一天最多时,他们要接待100多人。

走进木屋,我立刻被屋内颇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深深吸引: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衣帽、动物皮和不知名的一些用具,地上铺着自织的色彩艳丽的地毯,上面摆放了一圈小桌子,最醒目的是正对着门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张巨大的成吉思汗像。据说,这是出于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的崇拜。

 
图瓦人居住区

我们围坐在摆满了各种各样自制小吃的小桌子前,听着主人迭力克热情洋溢地致欢迎辞:“现在这个季节是最好的季节,也是人最多的时候,欢迎大家来到这里。”

按图瓦人的习俗,首先是要为到访的客人敬上奶酒以示欢迎。在品尝奶酒之前,迭力克请大家先不要喝,先听他介绍奶酒的制作过程。“这个制作奶酒的工具,是一棵杨树被掏空的木头。在上面放上一个小锅叫冷水锅,下面放一个大点的锅叫酸奶锅。将发酵后的酸奶放到下面的大锅里开始烧,烧开后产生的蒸汽会通过木筒到达上面的冷水锅,通过冷热交替形成蒸馏水,再一滴一滴通过木筒再流到外面的一个小木桶里,这便是奶酒了。”接着,他又介绍说,“奶酒的特点是‘打腿不打头’,意思就是说,如果奶酒喝多了,人的腿会打软,但是人的头脑却始终是清醒的。奶酒的度数只有8-10度,一般的人可喝两三斤,而酒量好的人喝四五斤不成问题。”说完后,迭力克举起手中的小酒碗请大家与他一同将手中的奶酒一饮而尽。

 
图瓦人家内景

之后,他拿出了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让所有在座的人传看、试吹。这种乐器很轻,像一种草的茎,一尺多长,上面有三个音孔。有几个人都试着想吹响它,但费了好大力气就是吹不响。当乐器又传回到迭力克手中时,他介绍说,这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叫做苏尔,它是用当地产的芦苇管制作的。虽然制作工艺简单,但吹奏起来却有很大难度,需要运用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之后,他请年轻的图瓦人小伙阿穆尔达拉用苏尔为大家演奏了一曲。

迭力克告诉我们:“学习苏尔没有谱子,也没有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的地方,靠的都是口口相传。”现在他有一个表演组合名叫“旱獭组合”,经常到外面去演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他说,刚刚为我们演奏的小伙子阿穆尔达拉就是“旱獭组合”的一位成员,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