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最难就业年有多难?


2013-08-12 11:29:10     作者: 本刊实习记者 李斯奇    字号: T|T    来源: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人数增多、岗位数量缩水、签约率过低,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像雾霾一样,成为无奈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不止如此,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中国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下降15%。

2013年6月9日,由麦克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

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截至发稿前,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并没有多少改变,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在这一连串下滑数字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就业危机。

岗位数量下跌明显

“今年我们在全国的招聘名额为120名,去年是180名。”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招聘名额比去年削减了约三分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呈放缓趋势。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6%,其中首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低于去年四季度和全年的增速。

受低迷经济形势的影响,用工单位需求人数急剧下降,许多企业招聘需求极大缩水。

同时受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转型等影响,有些曾经火热的行业,2013年的岗位下跌量十分严重。

“近一年来不少光伏产业的招聘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是因为光伏产业主要依赖欧美市场,国内市场比较疲软,美国以及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实行了“反补贴、反倾销”之后,整个产业都进入到了寒冬。”武汉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

据相关机构预测,正常年份,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人员的补给,这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但2013年经济低迷,企业普遍实行的是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人力资源的补给名额和培训经费均大幅减少,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资质更加挑剔。

湖南一家公司负责人透露,现在企业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的求职者,应届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不是香饽饽了。

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多大学生的就业比例。

经济学者郎咸平曾对媒体说,在整条产业链“6+1”的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这6大环节,而不是“1”这个制造环节,因为生产制造环节中根本就没有必要雇佣大学生,而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里面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软环节。

“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高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郎咸平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看来,自1999年大学实行扩招后,中国的高等人才教育已经发展到极大规模,远远满足了经济转型对市场的需求,但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经济结构转型远远落后于高等人才教育。因此经济结构能否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主导成功转型,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就业期待仍高

小李是北京某重点大学法律系的应届毕业生,从2013年3月份起,他试着往北京的几家律师事务所投了简历,但一直没有回音。

小李的老家在湖南一个贫困山村,父母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以后不用回到地处山区的老家。小李说,回老家是不可能的,他父母、亲戚还有他自己都无法接受,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北京好好发展,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

6月份,同学都纷纷离开学校,有的回家了,有的去工作岗位了,宿舍只剩下小李一个人。小李已经不执著于去律师事务所,只要能留在北京,有3000块左右的月薪就可接受。几天前,小李接到一家网站的招聘通知,他准备去试试能否得到这份工作。

在中国大城市,像小李这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对于未来的职业充满憧憬,有着很高的就业期待。他们理想的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稳定的工作环境,还有较高的薪酬待遇。

近期,中华英才网对20万大学生所进行的最佳50个就业单位调查显示,较之2012年,满意的外企数量从21家降至3家,剩下的47家都是国企。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