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汇聚红旗渠精神正能量:解决吃水梦,实现中国梦


2013-07-22 11:11:48     作者: 本刊记者 张霄    字号: T|T    来源:

2013年6月18日至21日,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团一行12人在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实团长带领下,于河南省安阳市进行参观采访活动。

采访团首先抵达林州市,先后参观了红旗渠分水苑、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等景点,实地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整个工程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迹”。

水贵如油:旧林州的吃水梦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在去往林州的途中,记者团在林州市宣传部长路德军的口中听到了这样一首诗,与窗外苍翠掩映、麦浪阵阵的情形对比,这首诗中描绘的林州倒更像是古旧的传说。

然而,《林州县志》记载,自明朝建县起“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便成了林州的“特产”。祖祖辈辈的林州人,年年岁岁盼望的就是水。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太多,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

新过门的儿媳摸黑出村迎接,接过扁担挑在自己肩上。却不想天黑坡陡,媳妇一跤绊倒,一担水洒了个精光。到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

区区一担水,竟带走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缺水,成了林州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

然而,正是这种对水的强烈渴望所迸发的巨大精神,才成就了红旗渠的奇迹。

十万大军战太行,苦干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在缺少大型设备、先进技术,甚至缺衣少食的年代,林州人民用血汗铸就的红旗渠,承载的是旧林州的吃水梦。

引漳入林:“人工天河”起太行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这是1960年2月,红旗渠动工时人们脑海中盘旋不去的理想,在林县(1994年林县撤县设市,改为林州市)人喊出80天完成“引漳入林”工程(后改为“红旗渠”)之时,没人知道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最终用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是浇筑林州人血汗的壮烈十年,也是改写林州人命运的艰难十年,更是编写“红旗渠故事”的感人十年。

红旗渠纪念馆中,有一个除险队高空作业的微缩模型:千尺绝壁,甚至连手扶脚踏之地也无,除险队的队员们却仅凭一根固定在悬崖上的绳索,来回飞荡在半空,用铁钩除掉一块块由于放炮崩山而松动的石块,保证下面的施工安全。

当时的人们都称这只除险队为敢死队,因为他们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除险队的队长任羊成有一次被一颗拳头大的石头打中头部,四颗牙齿被砸断横在嘴里,任羊成用随身携带的钳子,把倒掉的四颗压茬硬生生连根拔了下来。由于说不出话无法和上面拉绳子的工友沟通,任羊成又咬牙坚持作业了6个小时,等到工友拉他上去的时候,任羊成满嘴鲜血,脸已经肿的不成样子。

像任羊城这样的人,像除险队这样的故事,在十年红旗渠的修建道路上比比皆是,正是这些人、这些事,才谱写出为后人歌颂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勇敢、无私奉献。

泽被后代:太行山走出的林州人

劈山引水,林州人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红旗渠。支撑着人们的信念,是不要再让子孙受苦的强烈愿望。当年红旗渠上著名的“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回忆说:“当时大家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

红旗渠通水以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它还带动和促进了林州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据统计,红旗渠年净创效益4000余万元,建成以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

林州的建筑业驰名全国,北京亚运村、北京西站、国家图书馆、中国大剧院、西直门立交桥等都有林州的工程,林州也因此被称为“建筑之乡”。修建过红旗渠的大批能工巧匠走出太行山,奔赴全国各地搞建筑业,现在林州人银行存款余额的70%来自建筑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于建筑业。修建红旗渠不仅给林州留下了大批能工巧匠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更重要的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存。

红旗渠真正成为了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

筑梦太行:正能量成就中国梦

林州市市委书记郑中华在与记者团的会谈中提到,林州人喜欢用“四部曲”来概括红旗渠带来的巨大变化:

60年代,是“十万大军战太行”,建设红旗渠,实现林州人民的吃水梦;

80年代,是“十万大军出太行”,开凿红旗渠磨练出的大批能工巧匠走出河南,走上致富路;

90年代,是“十万大军富太行”,走出去的林州人不忘家乡,带回大批资金与信息资源,为林州市的建设贡献力量;

而今,林州人又提出了“十万大军美太行”,发扬创新红旗渠精神,围绕红旗渠、太行山展开绿色旅游,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

正是这壮丽的创业四部曲,书写了林州的追梦传奇。红旗渠的修建,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力量,实现了林州人的吃水、盼水梦,也可说实现了曾经的中国梦。红旗渠精神也体现了集体梦和个人梦的统一,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个人梦只有通过中国梦的实现而实现,因此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013年5月17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河南安阳、信阳等地调研。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引水干渠时,刘云山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十分珍贵,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刘云山与当地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与非凡历程,他说,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成就伟业,靠的是理想、靠的是信念、靠的是作风。开辟未来就要不忘本来,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用好宝贵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中国精神、壮大中国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河南安阳市委书记丁巍也发表文章,他认为:“安阳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发展的任务很繁重,转型升级的步伐很紧迫。在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更加需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凝神聚力促发展,努力谱写安阳发展新篇章。”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正是要像曾经建设红旗渠那样,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