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普氏野马万里归乡


2013-06-14 10:50:00     作者: 本刊记者 王媛    字号: T|T    来源:

普氏野马万里归乡

            ——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

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

张希武司长总是十分忙碌。芦山地震后,他急忙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碧峰峡熊猫繁育基地的受损情况并现场指导工作,之后又立刻返回北京参加野生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工作机制会议。紧接着,5月中旬,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培训暨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张司长又进入了下一轮紧张的忙碌。工作间隙接受我们采访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忙碌生活:“忙并快乐着。野生动物保护是个大事业,能够为此付出,我感到非常光荣。”

说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其实,有许多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张希武司长告诉我们,在他心里,具有非同一般标志性意义的物种,是一种公众不甚了解的动物——普氏野马。2012年9月,中国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放归了一批普氏野马,张司长亲自主持了放归活动。

“普氏野马在国内已经灭绝很久了。”据张司长介绍,普氏野马原本生存在中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西南部连为一体的分布区内,19世纪末被科学界发现,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却给野马的种群带来了灭顶之灾。西方探险家竞相参与捕捉普氏野马标本和活体的活动。

 
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野马终于能重新驰骋于草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人在蒙古国进行了6次普氏野马捕捉行动,捕捉马驹并送往欧洲,中国境内的野马种群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围捕行动中逐渐灭绝。被运送到欧洲的野马虽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因为机警胆小且性情刚烈,难以适应狭小的圈养空间,多数未繁育后代。这些圈养野马分散于欧洲及北美各地,相互隔离,各家野马圈养者均独立繁殖野马,繁殖成功率低严重弱化了圈养野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野马数量损失巨大,仅32匹野马在战争中存活下来,仅有9匹野马繁育了后代。圈养普氏野马再次遭遇近亲繁殖问题,严重威胁物种的持续存活。欧洲的圈养野马在近亲衰退、遗传漂变和疾病的威胁下艰难生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蒙两国分别在中国新疆和蒙古国西南部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均未获得野外普氏野马的证据。由此可以推断,野生普氏野马已经灭绝了。此后多年,中国一直致力于拯救和重建普氏野马野生种群。

1985年,中国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了11匹野马,在新疆地区开展了野马的保护和繁育工作。1988年,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降生了一匹小马驹。“这是野马离开故乡近百年后,第一匹降生在故土上的野马。”张司长难掩激动,“离乡百年的野马终于回家了。”

“我们千辛万苦从欧洲将普氏野马带回家,目的不是为了让它们住在动物园里让大家参观。”张司长说:“我们是要拯救它们,让它们真正回家,回归野马原本生活的地方,重建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努力了许多年。”的确,将已经在本地灭绝的动物重新引种,重建野生种群,对于中国的濒危动物研究和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在野马引种回归之初,中国的科学家就制定了详细的饲养方案。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