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强化食品是好是坏


2013-05-16 16:30:53     作者: 顾中一    字号: T|T    来源:

可能很多人都对“强化食品”这个词感到陌生,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吃强化食品,因为加碘盐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铁强化酱油、高钙奶、高钙饼干、维生素C饮料、维生素A食用油、维生素AD奶等在超市里也常见。

按照国家标准的相关定义,强化食品是指按照有关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加入了一定量的营养强化剂的食品。这其中的营养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如果把概念泛化一些,强化食品可以说古来有之,中世纪的欧洲就有偏方把生锈的钉子插入苹果,过一段时间后再把钉子拔出来,把苹果喂给那些虚弱的妇女。显然,这里的铁钉为苹果强化了铁元素,因此对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意义。

不过这里我还需要顺便提醒一下,除了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铁,其余来源的铁元素包括铁锅、铁钉、各种植物往往吸收率都很低,不宜作为常规补铁的途径。

强化食品的目的在于预防营养缺乏。由于其不影响一般的饮食习惯,因此很适合长期平稳补充,相对于摄入补充剂、改善膳食结构以及宣讲营养知识等,是最为经济、可控和可持续的营养改善方式。

比如去年引起热议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其实也可以算作一种强化食品。尽管维生素A胶丸成本也很低廉,但是在一些战乱的地区,很难建立特殊的渠道销售运输这一药品,而大米却是很容易流通和接触到的,这也是WHO一直支持这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产品的原因之一。

再有像叶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B族维生素,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常规建议孕妇在怀孕的前三个月每天摄入400~800微克的叶酸,可是天然食物中的叶酸很容易被破坏,作为准妈妈又不能提前预知自己哪天成功受孕,因此在面粉中加入叶酸是美国坚持了多年的政策。

至于坏处,那就是如果方案不当会造成一定的浪费,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营养状况有时也得考虑过量的风险。考虑到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营养缺乏或者边缘性缺乏的状态,不少专业人员都把注意力投向了强化食品,希望全面推行。比如上述面粉中强化叶酸的例子,我国吃米饭的人也有很多,推行叶酸强化面粉很容易造成民众叶酸摄入量的严重不均,进而影响其他营养干预策略。像我每天喝牛奶量很大,就没必要再买含钙量仅高10%左右的高钙奶了。女性或是年纪大的人更容易贫血,就更应当选择铁强化酱油,而男性由于失血机会很少所以反而应当提防过多的铁成为氧化来源。还有甲亢的患者就不需要碘盐,肾脏病患者不该选择低钠盐等等。

那普通消费者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选择正确的强化食品,比如说:身体有某种症状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某种微量元素补充过量…如何能分清症状再补充?

维生素A:如果感觉自己出现皮肤粗糙、瘙痒的症状;指甲上出现深刻的白线;头发干枯;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就应该考虑补充一些维生素A。

维生素B2:如果经常出现口角发炎以及各种皮肤性疾病如皮肤炎等,则应补充维生素B2。

维生素C:如果经常出现牙龈出血、总是感到疲劳以及抵抗力低下,则应该考虑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D:对于生长发育期间的儿童和骨质流失比较严重时期的老人来说,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非常必要的。

说了半天好处,很多人还关心如果某种微量元素补充过多是否不能被完全吸收?是否会有负面影响?其实任何营养成分都不可能100%吸收,对于健康人而言,在正常推荐的食品摄入量下,市面上的强化食品一般都不会造成副作用。一般说来强化食品中营养素的剂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比如铁强化酱油,一般认为每日低于10毫克的铁摄入量容易出现不足,高于30毫克可能会有风险,而按照一般人酱油的使用量计算,通过铁强化酱油大约能获得4毫克的铁,对于满足必需需要量很有意义,距离30毫克又还有差距。当然,最好是来营养门诊就医,听取营养医师的建议。

最后再提醒一下亚健康与生活方式不当、遗传、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光靠某一因素很难起到决定作用。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结构调整饮食应该就不会出现营养缺乏了,换言之普通食品只要搭配合理也是可以满足健康需要的。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