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书法写春秋——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2013-04-17 14:11:08     作者: 本刊记者 曾平 通讯员 史晓韵    字号: T|T    来源:

阳春三月,又见张海先生,是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刚刚选举他当选新一届政协常委的时候。

已经70高龄的先生虽然公务与创作十分繁冗,但说起书法艺术,却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念念不忘的还是书法、书法教育、书法的普及和提高等话题……

 
张海近影

张海1941年出生在河南偃师首阳山镇香峪村。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著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有更早的夏代都城。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字写得好就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象征。张海小时候常见大人们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时,写对联、喜帖、挽幛等,那气韵生动的毛笔字,让他很着迷。上小学后,张海跟着一位郭老师学写大字,一天村里要请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给乡亲讲课,需要写几条欢迎标语,可学校会写大字的老师偏偏不在,怎么办?学校让张海写。张海怯生生的几条花花绿绿欢迎标语一写,老师点头称道,父老乡亲啧啧称赞,都说“这娃子中”。张海从此受到激励,开始认真临摹古人笔迹,走上了书法学习的道路。这一走,已经古稀过了。

张海从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组织工作, 2005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2010年蝉联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多年以来,他力主书界要努力推精品,书家要有代表作,当代书坛要力争出经典、出大师。对此有人赞同,有人不解,有人表示异议。

“不管别人怎样看,就我自己而言,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张海坦然答道。

这些年来看到许多书家精品意识的加强,张海非常高兴。他觉得认真打造书法精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当代书法艺术大家,是时代赋予的不可推卸的使命。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书法创作中精益求精,认真打造书法艺术精品,力争多出精品,应成为每位书法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一件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能否载入史册的重要依托。较之成千上万件泛泛之作,创作一件精品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张海说。在创作中即令自己愿意付出,也未必就能写出自己满意、业内和大众都认可的作品。书法创作也绝非是一些人所想象的简单重复劳动的结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固然较短,确乎是一挥而就。然而就是这一挥而就,却是长期磨炼和全方位吸纳的结果。这且不说,即便是创作构思,对于态度严肃的艺术家来说,也是艰苦而漫长的。精品力作,既不取决于尺幅大小,也不取决于字数多少。古今书法名作,既有小品,也有巨制,关键在于作品的含金量。精品力作又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慧眼独具,披沙拣金。谁不想出精品,而出一件精品又谈何容易?

张海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经过,为了一件作品,他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常常停掉电话,谢绝社交,斗室自囚,一遍遍地推敲修正,各种审美要素的组合运用,每如旋转魔方,顾此失彼,按倒葫芦又起瓢。直攻不下,只好迂回,或读书,或摄影,或做他事,试图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他慢慢地认识到,书法构思是一组十分复杂、奥妙无穷、很难破解的密码。这组密码乃是多种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破解的钥匙,犹如某一天象奇观,偶尔一现,捕捉到是幸事,捕捉不到,或许再无机会。因此,应该特别珍视一刹那产生的欲望,以及欲望驱使下产生的灵感,要珍视此时此刻铺纸引笔创作的作品,说不定这件作品,就是你朝思暮想的精品力作。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