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陈自明和拉丁美洲音乐


2012-12-19 14:26:23     作者: 本刊记者/周畅       字号: T|T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的工作室里,几乎堆满了他在国外调研时网罗的各种世界民族音乐,特别是拉丁美洲音乐的书籍、光碟,以及造型各异的民族乐器。

提到中国人如何知道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的乐器——“钢鼓”、拉丁美洲音乐大师——维拉·洛博斯(Villa lobos),如何领略和学习拉美音乐,就必然会提及他。80岁的陈自明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会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理事,是中国著名的研究拉美音乐的专家。

爱上拉丁美洲音乐

在秘鲁驻华大使馆组织纪念中秘建交40周年的活动上,陈自明先后用二胡、小提琴演奏的《飞驰的鹰》、《太阳圣女》、《亚拉维》、《瓦伊诺》秘鲁名曲受到与会者的赞叹。会上,为表彰陈自明本人和他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对拉丁美洲音乐的贡献,秘鲁驻华大使古铁雷斯亲手为他颁发了“中秘音乐贡献奖”。

“我与拉美音乐结缘,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陈自明一边说着,思绪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天,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陈自明观看一部秘鲁电影,片中秘鲁女歌唱家伊马苏马克(Yma Sumac)四个半八度音域的演唱令他震撼。那个有着原始高山和森林,独特神秘的印加古迹的国度“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思。”

60年代中期,几内亚共和国请中国帮助对其民族乐器进行改良。陈自明参与了这项工作,开始接触阿拉伯、南亚、拉美等地和印第安的民族乐器,这促使他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亚、非、拉美音乐的研究。

此后陈自明陆续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等课程,他讲授的拉美音乐从安第斯高原的秘鲁音乐开始,后来逐渐扩大到整个拉美国家。

1975年,陈自明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中国艺术团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用当地乐器——钢鼓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的消息。“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钢鼓’一词,并对它产生了强烈兴趣。”中国艺术团刚一回国,陈自明就急不可待地向随团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追问到底什么是“钢鼓”。原来:钢鼓就是用汽油桶做的乐器。在听过艺术团带回来的唱片后,他更觉得不可思议:不会只有汽油桶吧,那声音里似乎还含有低音提琴和其他乐器。一种研究的欲望,令陈自明到处寻找钢鼓。终于在当时的京剧样板团(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食堂仓库找到。他如获至宝,立刻把七个像锅一样的钢鼓搬回了家。在他的摸索下,这些被遗弃的钢鼓化腐朽为神奇般地成为当时罕见的拉美乐器。

陈自明让中国人知道了钢鼓。图/王昱

陈自明介绍说,钢鼓起源于特立尼达岛,当地居民在二战结束后,随手拿起垃圾桶、铁皮箱、甚至玻璃瓶来敲打,以表示内心的喜悦和欢乐。后来逐渐演化成专业的乐器,以及用各种长短不同、音区各异的汽油桶组成的七个声部、可以演奏交响乐的大型钢鼓乐队。

1980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组建了一个钢鼓乐队。当年8月CCTV播放了他们的演出录像,这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来自拉丁美洲的乐器——“钢鼓”。然而,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钢鼓乐队最终解放。现在钢鼓乐流行于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大陆北部—带,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很多大、中学里都成立了钢鼓乐队,美国海军也有一支自己的钢鼓乐队。国际音乐界对钢鼓及其音乐颇为重视,有的音乐家甚至认为钢鼓乐的出现是“对二十世纪音乐领域的最大贡献”。提到此,陈自明无不遗憾地说:我现在还想组建一个钢鼓乐队,使这一世界上的音乐奇葩在中国璀璨开放。

让更多中国人了解拉美音乐

在陈自明看来,在拉丁美洲,印第安、欧洲、黑非洲这三种音乐是经过了长达数百年的碰撞、冲突、渗透、混合、吸收后,才融合成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拉美音乐文化。

陈自明为记者示范演奏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竹笛。 图/王凯

由于在拉美音乐上颇有建树,陈自明获得邀请参加CCTV的百家讲坛节目。在讲述拉美音乐时,他提到:“人类的音乐思维有三种:中国人,阿拉伯人,印第安人,这是一种平面的线性的思维,以旋律为主;欧洲人的思维就是一种立体的,像柱子一样的思维;黑非洲人和非裔美洲人最突出的是节奏,以点状的、跳动的动力性的思维为主。拉丁美洲音乐正是以上三种人类的音乐思维的融合和升华。”拉美音乐就像万花筒和马赛克,在每个地区都不相同,相对而言,非裔美洲人的歌舞热烈,墨西哥的音乐豪放、欢乐,印第安人的音乐则显得有点忧郁。

陈自明说:“你只有亲自到那里,你才能了解那个文化,你只有在那个文化背景下,你才能真正理解那个音乐。” 1998年,他去了秘鲁,“到了安第斯山,我才理解了那种音乐含有的悲伤和忧郁。”

尽管年事已高,但是陈自明仍坚持出国考察,2010年,他自费去了墨西哥和秘鲁,这引起他太太对其身体状况的担忧,毕竟岁月不饶人。而陈自明几乎天天沉浸在从拉美国家买回来的音乐CD中,连吃饭和休息也得家人催促。永远不自满的陈自明说:“研究世界民族音乐本身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享受。既有艰苦的一面,更多的是幸福的一面,所以我乐此不疲,我现在所积累的知识教学生足够了,但我不满足,很多东西我不了解,越研究世界民族音乐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早在1987年,联合国国际音理会定该年为Villa lobos年,提倡有条件的国家举行纪念拉丁美洲引以为傲的音乐大师、巴西音乐之魂——Villa lobos的活动,然而那时中国还没有人演奏过他的音乐。于是,陈自明提出了纪念Villa lobos活动的想法,活动最后以展览和音乐会的形式呈现,让中国人认识了Villa lobos,为此,陈自明荣获了巴西政府特别授予他的维拉·洛博斯奖章。

“Villa lobos曾说,生理冲动驱使我作曲,这种冲动一旦产生,我就欲罢不能。他一生写了超过千部的作品,除了创作外,他进行了大量的演出活动和教育工作。”陈自明在1988年发表的《巴西音乐之魂——维拉.洛博斯》一文中这样写到:他精力充沛,性情乐观、开朗,显得无拘无束,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印象。这正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廖崇向所评价的陈自明:“年近80,踏遍青山人未老,磨难虽多心无暇。”

几十年来,陈自明走过世界4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了100多篇文章,并在中国25个省、35个城市开办了世界民族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的讲座。现在,中国音乐界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论”观念正在改变,音乐文化多元性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永远微笑着”是学生给他的评价,对此,陈自明欣然接受。“拉美音乐让我更加乐观,更加向上,充满了愉快和幸福感。”陈自明笑着说:“年龄因素导致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是我的心依旧年轻,还有点野心,总是认为有干不完的事,永远想去解很多未知之谜,所以对我自己来说,一个是要自己努力,一个是要培养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来完成我完成不了的工作,让全中国的音乐爱好者能更多的了解拉美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音乐宝库。”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