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三年磨一镜
2012-07-30 16:06 作者:文图/佛 面

刚开始,方丹对铜镜修复看得很简单,以为无非就是粘粘补补做做锈,当真正去做的时候发觉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一开始粘都粘不牢,前前后后尝试了四五种胶,甚至用过鸡蛋清,有时是胶的用量不对,有时是因为清理断面不清楚。有时候好不容易粘牢了,在补缝阶段也发现有的地方不平,有高有低,没法补救,而导致修复效果很差,不吃苦头不知道,慢慢地才明白在动手之前的观察重要,拿到手要观察,用胶前要观察,粘好后也要观察,甚至还要对铜镜断代有所把握,对金属比例等有所了解,要在脑子里对每一步都要制定一个修复方针,哪些地方要重点清理,哪些地方要重点粘合,哪些地方要留锈,哪些地方有暗伤惊缝等等。”方丹如此总结他的修复经验。

 
明代双鱼水草纹铜镜

西汉早期八连弧勾龙纹铜像

“修复修复”其中关键的是一个“复”字,尽最大努力恢复铜镜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个基本准则,这就是文物修复中常常会提到的“修旧如旧”,别看就这四个字,真的要做到很难,这在清理断面和浮土浮锈时方丹会很注意,能不清理就不清理,这样不仅会最大化地保留镜子的原生态,而且会减少因清锈而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比如一些汉镜,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后,其本质已完全发生变化,很脆弱,用力大一点就会裂开。

“对于补肉、补缝则更难,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之下,对与主要的所用的修复材料与铜镜本要尽量相同,与镜体的结合要尽量保持自然,那么就要求在平时对修复材料的收集,比如修复价值不大的一些普通品种残镜及铜镜锈粉。当然即便有了这些,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很难很难的。而且在遇到需要补做精细纹饰和文字的时候,考验自己的就不仅仅是仔细和耐心了”方丹说。材料上的不确定和技术上的短板,也会让他有时候真的感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铜镜修复这个行当里,有过专业学习的修复人员几乎对修复的方法材料等问题都比较敏感,方丹也请教过一些专业人士,但一般不会多做解答。这让他在学习修复的过程中绕了不少弯子,更多的都是靠自己摸索,已至于至今仍有许多困扰他的问题无法解决,比如镜面的修复以及一些具体的修补材料。“但我想,这些都不会让我有所却步,我更为享受的是那种修复铜镜后的自我成就感和愉悦感,每次修复工作完成后,看着手里的成果,就好比手捧着初生的婴儿,虽然和一些专业修复的东西不可相提并论,但是我感觉那是我努力的成果,让我感觉到生命的重生与延续,对她的感情会在心里由衷地滋生。拍照、擦拭、量尺寸,仔细打量,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眼都倍感温馨。”

有时也会有藏友发短信或打电话询问藏品的情况和价格,在工作之余能有一些小的收入让方丹也很开心,他说:“但我更开心的是他们对我藏品的认可,对我修复技术的认可。那也是对我及藏品的一种尊重,金额的多少真的不觉得是有多重要了,人与人相处和人与镜的相处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尊重、珍惜⋯⋯难道不是吗?!”

“铜镜和许多古代艺术品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百千年后能让我们看到是‘可遇不可求’的,遇见就是缘分,是缘分就要珍惜,就如同对自己爱的人,给她一个归宿,给她一个承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她们不是冰冷的铜块,她们是有生命的,既然是生命我们就应该爱护。”方丹说,“不求能完全读懂铜镜里面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也不求有朝一日能获得珍宝级的铜镜佳品,我更看重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破裂铜镜在我手上能得到生命的延续,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应有的风采,让更的人能认识到她们应有的价值。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的行为当然与救人性命不可相比,但至少我自己的心灵会因此得到净化,而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也会获得一份快乐的修行。”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