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一个诗人教师的梦想与无奈
2012-07-30 15:50 作者:文/张 涛

第一次听说王小妮的名字,是在大学当代文学史的课上。

由于自己对诗歌没有太多兴趣,除了“道听途说”一些关于诗人的逸事之外,也就再无更多关注。但是,最近几年有两件事,让我开始重新阅读王小妮的一些文字。

一件事情,是偶然读到了王小妮的散文《安放——关于我们生存背景的札记》,诗人用素朴的文字和浓烈的情感去关注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与灵魂。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新近出版的《上课记》,这是她从“诗人”到“教师”身份转变后的一本教学札记。

在这里,有王小妮的“教师梦”以及她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身上发现的“有趣的部分”。有初为人师的新鲜感,也有作为老师在面对时代与学生时的无可奈何,用她自己的话说:“在高校做了6年老师,上了6年的课,我相信做一个好老师并不难,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一个好老师复杂得多。”

作为“77级”大学生,王小妮当老师后,感触最深的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潮中,今天的大学生已经远和她当年做学生时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她们读书的时候,大学生和校园是时代的“先锋”,他们引领着“时代潮流”,是“精神的尖顶锋刃,是真希望所在”,而今天的大学生却“被死死地套进了现今的大学这人生游戏的重要一环”。

王小妮教的是影视文学专业的写作课,在她的学生中,70%以上是“乡村少年”,他们大都家境贫困,多数人没进过影院。个人境况与专业间的“错位”,或许会让他们感到自卑,但是,王小妮以诗人的“经验”鼓励他们,“你的全部乡村经验就是你自己的宝库,那里面才有你自己的独到发现,你自己可能创造的全部故事和诗意,只有它是你的,别人编造不出来。”

这些学生似乎理解不了王小妮的“苦口婆心”,或者是他们根本就不赞同王小妮的说法。他们不留恋乡村生活的“诗意”,或许在乡村里,生活的窘困根本让他们无暇去品味其中的“诗意”。他们急切地想告别“乡土”,他们渴望融入到都市生活中的“繁华”与“时尚”。“乡土”和“都市”间的缝隙,既预示着他们可以跨越的“梦想”,也藏匿着他们全部的“焦虑”。

在时代的跃进和价值的流转中,对待同样的事情,今天的学生已然与笔者读书时候迥然不同,可能与王小妮读书时更加不同了吧。今天的学生把“考试”看得无比重要,仅以笔者自己的感受为例,12年前,我与《上课记》中的同学们大体同龄,我们那个时候总体而言,是不太在乎“成绩”,分数高了当然好,低了也无所谓。而今天,“分数”不仅标示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意味着各种评奖评优的荣誉,更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奖学金,乃至关涉“前途”的保研。种种利益和前途的关联,让“考试”在今天变得无比重要,面对“考试”,学生高度“重视”,就像王小妮说的那样,在考场上,“上课铃一响,下面奋笔疾书。度过了这学期绝对安静,绝对鸦雀无声的40分钟。铃再响,有人看表,有人擦涂,有人翻来翻去再三核对,都舍不得把那张作业交上来。”

“大时代”对校园风尚和学生价值追求的改变,恐怕是让王小妮感到最无奈,也是她最无力改变的事情。王小妮时常会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讨论一下,但同学们的反映不够积极,只是一次讨论彩票中奖的事情,同学们的兴致盎然让王小妮感到非常的惊讶。课后她不得不感慨,“本学期上课以来,这是我和学生之间呼应互动最好的5分钟,居然源于钱,而且是与这间教室里每个人都完全无关的一笔钱。”

在我看来,王小妮在《上课记》中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要让她的学生们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王小妮以诗人的敏感细腻,尽可能地去发现她的学生身上可贵之处,并以此鼓励他们珍视自己这些宝贵的生命馈赠,并且提示他们人生不一定要“向前向前再向前”。《上课记》记录了在一个“理想主义”消退的时代里,一位诗人教师的全部梦想和巨大的无奈。

《上课记》

作者:王小妮

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1日

定价:29.80元

《心经解读 》

作者:(美)比尔.波特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5月31日

定价:28.00元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超过了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本书收录了梵语、英语、汉语三种不同文字的《心经》原文,是《禅的行囊》的作者比尔·波特对《心经》的呕心之作,译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升华,堪称译作经典。

《人生一瞬》

作者:詹宏志

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1日

定价:28.00元

梁文道说:“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朱天文说:“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

张大春的至交好友,相濡以沫三十载。阿城、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梁文道联袂力荐,电影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詹宏志搜索自己的生命经验,企图从灵光一闪的画面中,建立起私密的个人史。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