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阳羡问陶
2012-07-30 15:02 作者:文/吕冰 王旭生

张顺法 李占平 访谈

张顺法

1957年出生在宜兴,祖父辈均以陶为业。197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徒,师从紫砂名家李碧芳。

李占平

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198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培训班学习。三年后,进王小龙先生工作室,从事专业工作。两人有相近的经历,在生活中也是挚友,宜兴紫砂厂改制后,两人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工作室,其家人亲友也都从事紫砂制作的行业。2010年李占平的女儿李叶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后,进入陶艺工作室学习。

问:紫砂工艺厂在宜兴紫砂近代历史有重要位置,直到今天所谓“厂壶”都被市场追捧,请问其原因。

 
张顺法(左二)与李占平(左一)既是同行也是朋友,两家人关系融洽

答:当今市场上“厂壶”受追捧很大的原因是在市场上越来越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厂壶”是指由宜兴紫砂厂生产的壶。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当时命名为蜀山陶业合作社,这是宜兴紫砂厂的前身。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建立“宜兴紫砂厂”。80年代最为辉煌,但到了1997年,宜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厂壶”有优劣之分,精品“厂壶”之所以受到市场认可,优势在于泥料纯正,制作规范精良,紫砂厂拥有一批当时紫砂界最著名的大师做指导,在技术上把关。

 
李占平制玉柱壶

问:你怎么看待紫砂的继承与创新?

答:这不能不提到紫砂厂已故的七大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新中国成立初,七大老艺人作为宜兴紫砂厂技术辅导员,培养了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殿堂,现在很多制壶名家都曾受教于他们。我们这一代也是直接或间接受他们的教诲,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制壶工艺传承下来,而且在他们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创新要建立在技术纯熟的基础之上,如果制壶最基本的壶体重心都把握不好,即使壶做得很花俏,却出水不畅,这种创新有何意义?

问:你们作为紫砂工艺厂的老学员,你们觉得传统的工艺在当代是否有遗失?

答:当今紫砂行业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严格的训练,学习一年做的壶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而我们当年拍泥片,打身桶是基本功,打完一个丢掉再打,光练基本功就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制壶者缺乏这种训练,作品造型上就有很大问题。其他工序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大打折扣,譬如炼泥,以前的陶土炼制前在室外经过几年的自然腐化,如今采用机械炼泥这种看似高效率的速成办法做出来的成品根本没法呈现紫砂特有的质感。

问:紫砂制壶的技艺学习是一个艰苦枯燥的过程,就您所知,年轻人是否愿意学习?

答:如今社会上有一些陶艺班招收学员,但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基本还是沿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办法。两年前,我送女儿到张顺法老师门下拜师。她现在慢慢地喜欢紫砂,当她自己亲手做的第一把壶出窑时高兴的不得了,很有成就感。我侄子也在学做壶,宜兴本地学制壶年轻人很多,这对孩子和家长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外面生活压力大,回来三年就可以出师,而且,一家人的团聚终归是最重要的。那么多异乡人,不远万里要过来学制壶,他们这些孩子,守着家门口,天时地利人和,有什么理由不学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