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郑庆余:寂寞时光感悟者
2012-07-30 14:31 作者:文/本刊记者 曾 平

对于感悟的偏好,使郑庆余绘画的起点不再源于某种图像触动或者写生,而更多来自自身的某种体悟与经验。因此,一幅作品的最初图像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某种契机逐步将之清晰化、实体化。他经常将之比喻成一场解谜的探险。所以,郑庆余重视草图的创作,因为它是体验与感悟这一过程的载体,也是探寻“自我”、忠实表达内心的过程。

 
逝去的记忆——心噬

在郑庆余看来,一幅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是作者逐步将自我感受注入画面的过程。而绘画一旦完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它所富有的意义与传达的内涵并不是凝固的,会随着时间以及观者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希望观者看到之后,画面的整体与观者产生一种新的共鸣和体验。真正用心创作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这样来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作为绘画者,郑庆余创作一幅作品必然有着某种缘起,也会努力赋予画面以意义,但是他并不愿意自己去阐述具体的创作思维,因为这些阐述容易引导观者进入一种定向思维而使绘画丧失很多意趣。试想,如果达芬奇详尽叙述过《蒙娜丽莎》的绘制原因与过程,那么画中人的微笑还会那么神秘,那么动人心魄吗?因此,他所向往的绘画,它的感染力应当是具有延展性的,而不是制约性的,能够引导观者思维向外发散,产生丰富的不尽相同的共鸣。

在画展上观庆余的作品,使人们不难感受到那种始终如一的作者意念或思想的存在,这种意念与思想也恰恰是艺术家基于现实的一种距离与表征的反思,一种看似超然的,然而却又与当下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一种“自我放逐”。这种自我放逐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品质,一种对中心化价值体系的距离的保持与反思。

 
心若浮云——逝

郑庆余画风冷逸,其空间构成的恍惚具有超现实的意味,在对司空见惯的形象精微刻画之外,多了一份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思考。他的绘画语言很显然受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却很自然成了他风格中的有机成分。

郑庆余认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还缺乏足够的反思意识,在过度聚焦,甚至放大艺术消费的社会语境下,资本市场的大力介入,致使某些艺术作品无形之中成为资本市场的附庸,甚至某些艺术批评话语也一度沦落为各种画展与艺术资本运作的“捧哏”或“祭辞”,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整体批评立场的缺失,话语指向的偏颇,甚至于价值体系的错位。而与当下反思缺位所相对的是,郑庆余的新工笔艺术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具有独立品质与境界的距离。距离既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品质,相对独立的反思空间,同时,也能使艺术家本身保持一种具有相对自由的精神与思想空间。

今年,郑庆余创作了《百年孤寂之水月》,这幅画不仅包含着人生起落中喜悦与悲伤的无奈,世事交替间繁华与落寞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动之美的钟爱。

白石老人曾云:“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

郑庆余甘为寂寞的时光感悟者。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