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这个五月,“舌尖”很忙
2012-07-30 14:42 作者:文/魏美清

“当然,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说,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像桂林米粉的出现,可能来自于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于是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米粉。”

作为“资深吃货”,陈晓卿的“副业”除了品尝和研究美食,就是在各大报刊、杂志编写关于美食的专栏。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云贵地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新米节”,新米下来的时候,人们要举行仪式,往禾仓里储存稻米;新生儿降临,亲戚朋友带来的礼物是大米。而在山西丁村,摄制组拍到了一位老人的寿宴,前来祝寿的村民把自己碗里最长的一根面条送给老人,以此表达愿他长寿的祝福。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讲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如此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

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说。

响应舌尖的同时,“吃货”们的疯狂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一位名叫“风息神泪”的网友深夜12点发出的微博迅速引来转发,“《舌尖上的中国》一定是淘宝出资拍的。观看期间,我至少30次忍不住打开淘宝搜索有没有这个吃的。”

许多网友也忍不住纷纷上网按图索骥,根据纪录片提供的线索来“淘”美食。

淘宝网最近的业绩可圈可点。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销量增长最快的食品都是节目介绍的,其中云南诺顿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的今天,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点燃。

“舌尖上的中国”VS“地沟油中国”

有人认为,看《舌尖上的中国》,感受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虽然这部纪录片极尽美好地调动了中国人的味蕾,但是回到现实,“地沟油中国”像一盆冷水浇将下来。中国人的味蕾,深受添加剂、地沟油戕害,中国令人骄傲的饮食文明,正在遭遇瘦肉精、致癌物的入侵。

面对无情的现实,网友发出“《舌尖上的中国》是宣传片,地沟油中国才是纪录片”的感叹。

一个是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

“纪录片带来的文化感动稍纵即逝,热情过后可能很快会被遗忘可唯美的镜头之外那个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日常生活,会逼着我们去正视、思考并给出答案。”中青报记者曹林说。

有人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太美了,美得太不真实,应该拍个食品安全版本,连开场白网友都写好了:“冬天来了,当中国东南的××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对此,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称,她只是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并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只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用怀疑的眼光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日益转移为“不能吃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国人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陈晓卿说。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