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股市
股票作为新鲜的投资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983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面世,由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次年,联合投资公司获纯利17万元,购买股票者首次分得红利;1987年9月,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它位于园岭新村的旧址见证过当年股民的疯狂,三四十平方米的市场部根本挤不下那么多人,外面的草地上都是人山人海,证券公司不得已只能晚上加开夜市以应付局面。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股票逐渐为城市居民所知。李杰也正是这年,来到上海做生意。
初涉股票,李杰感到又新鲜又刺激。“刚开始炒股确实赚了些钱。”李杰说,但是,股市需要天天去网点看着,他还要做生意,实在没时间。于是,他教会妻子如何炒股,让妻子每天去代他炒股。他事先预估一个价位,到了这个价位就抛出,到了另一个价位就买进。当时没有涨停板,股市波动大,有时候一天就亏几千元。
如今,李杰已经不用妻子到证交所网点盯股票了。他每天上班都会打开电脑上网,看看股市行情。李杰在股市有赚有赔,但他从没想过离开股市。对他来说,股市早已成为了重要的理财方式。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中国股票市场参与率8.8%。股票投资中,盈利的家庭占22.27%;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1.8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01%。高达77%的炒股家庭没有从股市赚钱。
多元化的投资
李杰一直很有理财意识,炒股、基金、保险、黄金和短期理财产品,他都买一些。
李杰开始投资基金是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是在上一年的11月14日出台,由中国证监会替代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基金管理的主管机关。从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进入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
当时购买基金很方便,李杰将基金和股票放在一个账户中。李杰回忆说,他买的第一只基金是金泰,投入了5万元,1.1元1股,当天收于1.41元,获益44%。此后金泰更是一度连续涨停,不到一个月时间,金泰在盘中创出了2.43元的最高价,累计涨幅高达141%。
金泰属于封闭式基金。2001年9月,华安基金和南方基金首批推出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两只开放式基金,首发当日投资者就排起了购买长队。2004年基金发行出现“井喷”,进入2007年,股市的火爆使得基民数量暴增。李杰发觉去银行取钱等候的时间长了很多,前面都是老头老太太在排队,做什么?买基金!
2008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中国股市进入持续数年的调整期。很多人在基金上的投资出现亏损,李杰也不例外。
直到现在,李杰还有一份基金套在里边。他说,就打算这样放着,再过十年,孙子14周岁时,估计基金会涨,那时就把基金送给他当礼物。
不过,李杰认为,相对那些金融理财来说,他最喜欢投资房产。虽然,大部分一、二线城市从2011年开始限购了,但是,有些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偏低,也很值得投资。
其实,早在1983年,李杰就开始投资房产。当时在广州花了几万元,买了一套大约70多平方米的门市房。5年后,他将门市房卖掉,赚了3万多,又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门市房。
自此,李杰发现买卖房子很赚钱。随后他劝朋友和亲戚有钱就买房,房子能升值,钱放久了只能贬值。
2000年,李杰和弟弟一起奔赴北京,在北京朝阳区,俩人花100多万合买了一套公寓楼。
后来,李杰通过朋友介绍,开始来北京做建筑工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在全国各地到处跑,对各地房地产的了解也更加深入。随后,他挣到钱就买房。
前不久,李杰花200多万元买下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一栋300多平的独栋别墅。这是他买的第6套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