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从存银行到多元化投资
2012-07-17 18:58 作者:佳 茗

过去百姓有了闲钱,首选会是存入银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百姓的闲钱有了第二个出路:购买国债。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强,普通市民逐渐有了理财意识,股票、基金慢慢代替了储蓄存款,成为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房改后,流动性让一部分人开始投资房产;与此同时,理财方式开始多元化,黄金、外汇、收藏品。

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

存银行和买国债是首选

今年56岁的李杰是东北人,现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1972年参加工作时,因父亲是当地一所重型机械厂的领导,他便顺利地进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每个月3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地也算是高收入,像这样高工资的国家企业也很是让人羡慕。

 
黄金仍是百姓投资主要的渠道

但是,没干几年,李杰就厌倦了工厂的重复劳动。1978年,改革开放的那一年,李杰周围很多人都下海经商,他也想出去闯闯。但是,保守的父亲死活不同意他辞职,于是,李杰没和家里人打招呼,悄悄地和朋友去了广东,在那里卖服装赚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1980年8月30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长王丙乾给全国人大代表算了一笔账,尽管1979年后农业前所未有的丰收,可1979年和1980年的财政赤字合计高达298.1亿元,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

为了弥补国库空虚,中央政府开始筹划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要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李杰说,当时百姓对国库券不感兴趣,一是手里的余钱不多,再就是国库券买了不能用,利率也不高。但当时,每个单位都有购买国库券的任务,领导往往会带头认购,每个干部都要买。认购的钱直接从工资中扣掉,一般是50元,多了100元。李杰的父亲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如果有闲钱就买点国库券。为了支持父亲,也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出来下海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特地去邮局给家里汇过去了500元钱用来购买国库券。

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发行国债逐步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手段。而经过7年的发行,国债偿还时间长、不能变现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也导致国债越来越难卖,几乎完全靠行政摊派。1988年4月,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

李杰开始主动购买国库券,手里余钱多了,加上国库券利率明显比存银行高,还能流通。国库券由此开始成为家庭理财的一个渠道。

“国库券虽然利息高,但是毕竟发行量少。”李杰说,当时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很多人手里都有了闲钱,储蓄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首选,他的大部分钱也都存在银行。当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差别比较大,以1985年为例,一年期为7.20%,活期为2.88%,存期越长,利率也越高。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