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生活周刊》
2012.6.1
蒙台梭利把0-6岁称为“精神胚胎期”,认为这段时间是人的敏感期——距离自己天性最近的时刻。但“精神胚胎期”只是对童年蕴藏着巨大力量和可能性的模糊认识。当满怀爱意但缺乏耐心和观察的父母们讨论让孩子的童年快乐,守护孩子的天性时,因为不明白避免打扰和应该保护的是什么,缺乏指引的爱意很容易让家长走上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卢梭曾在育儿宝典《爱弥儿》中提出,12岁之前是理性的睡眠期,感官和身体的训练才是重点。有三种教育共同作用于童年: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作为一种无法人为控制的教育就决定了其他两种教育。
但有多少21世纪的父母能完全实践这样的教育呢?城市化让自然支离破碎,密集的车流,陌生的人流,时常见诸报端的针对儿童的犯罪,家长们不得不人为阻断孩子与自然的交流。大部分时候,父母只能付出耐心和时间,怀抱爱意地沉默和等待,等待孩子小小的身影自己穿过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障碍,接近自己童年的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