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村民魏化耿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检查。自从实行基层医改后,他成了村卫生室的常客,“在这里看病,方便还便宜,不用再跑县医院了。”张医生介绍说,每年像魏老汉这样65岁以上老人还可以享受4次免费体检。
张医生在电脑里输入“魏化耿”3个字,一份完整的村民健康档案马上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身高、体重、各项健康指标以及疾病史、过往诊疗记录、用药情况等一应俱全。“像这样的健康档案,我们村已建立了1243份,占全村人口的65%左右。”
杨庙中心卫生院张大夫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是在当地农村曾经很流行的顺口溜。由于以前看病贵,四树村像魏化耿这样的慢性病病人大都选择了“扛”,实在扛不下去了,才去就医。
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让远离医院的慢性病人走进了村卫生室的大门。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被定义为村卫生室的重要职能之一。张医生介绍说,一方面,由于医药费降低,很多慢性病病人开始主动就医。另一方面,村卫生室还会以巡诊、健康检查等方式发现和监测村民的健康状况,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
医改在前行的路上
在四树村卫生室,当记者问及村医的收入时,张医生显得有些腼腆,一个月1200元左右的收入对于这个务农为主的村庄里的青年人而言勉强算过得去,但他坦言比起自己之前开私人门诊的时候,收入少了很多。而且与杨庙中心卫生院不同,目前还没有针对村医的绩效考核机制,村卫生室的村医们还没有和中心卫生院医生一样拥有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落实各类保险。
村卫生室的诊疗过程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联网,病人的病例、健康档案都有详细的电子记录
但当记者问他是否会为了更好的收入而选择改行时,他回答很坚定,他会坚持工作在卫生室。“短短3年,我看到卫生室从无到有,村民的医疗负担也一下子小了,我相信,再过些时间,村医的待遇也一定会好起来。”
按照中国医改的时间表,到2012年,医疗改革计划的落实3年到期之时,中国被证实有超过90%的人口拥有各种医疗保障,从宏观层面建立了医疗体制的框架。中国用3年时间编织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中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12年2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32亿人,参保人数超过了中国农村人口的97%,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今年4月6日,中国审计署公布的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也证实经过3年努力,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的目标。
3年中,中国基本医保覆盖面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扩大和提高,促进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医保覆盖的公平性均有重大进展。
让村医小张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理由并不只是中国3年间取得的这些成绩,希望在于,中国的医疗改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今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在医疗改革专项会议上,提出中国医疗改革将步入“深水区”,在未来5年内,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疗改革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医疗改革。其中就专项提及将在今年着力落实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及养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