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庐剧:小剧种的大变革
2012-06-21 15:47 作者:文/本刊记者 唐书彪 李 媛图/虞向军

其实那时,一场寻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已拉开序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阶段,中国政府不再无限制地担负公共艺术团体的开销。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国家财政支持以外,地方的文化表演团体只有找到其他的资金来源才能生存发展,比如拓宽自身观众群,争取市场,与企业合作。

 
段婷婷

2011年,有着34年历史的长丰庐剧团更名为“新欣艺术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剧团领导由任命改为目标聘任,演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分配机制。

而段婷婷所在庐剧团与其余两个合肥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曲艺团、歌舞团合并组建合肥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变人浮于事的状态,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组建起一只集结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演出团体。段婷婷也就是在这时,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庐剧院院长。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截止到2011年底,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实现。同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在合肥召开,充分说明合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作用。

小剧种赢得大舞台

改制后新欣艺术团从各地艺校招收专业演员30余人,还签约了一些项目演员。灵活的用人机制既节约了开支,又使表演水平得到保证。

转制以后,除政府重大活动,国家不再向演出团体分派任务。新欣艺术团积极寻找市场,和企业洽谈合作。2011年底,剧团实际演出157场,比规定的100场超额完成三分之一,演出收入突破100万。演员月薪提高到3000元。

汪洋和庐剧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深知乡村是庐剧的沃土。看到新农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他在琢磨能否为乡亲们创作新的精神食粮,2011年9月3日,新编庐剧《女村长》迎来了首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女村长》在首演之后,汪洋和宣传部的同事们还策划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进行新剧推介。商业化的营销模式,为日后火爆的经营收入做了铺垫。

汪洋说,《女村长》剧组特别请来了省内外著名导演、舞蹈家、音乐作曲家强强联手,他们一起对传统庐剧表演形式做了多种全新的大胆尝试。

“老庐剧,唱的都是老合肥话,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能听得懂。而《女村长》则对语言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唱词,都用通俗易懂的合肥官话,夹带上合肥音;只有少数几位村民,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身份,才会说一口更‘土’的方言。”此外,庐剧苦戏比较多,以前唱法以哭腔见长,虽然优美,但会使观众心情沉重。《女村长》彻底颠覆这一传统,不但内容诙谐幽默,音乐也融合多种元素,载歌载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