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时,一场寻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已拉开序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阶段,中国政府不再无限制地担负公共艺术团体的开销。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国家财政支持以外,地方的文化表演团体只有找到其他的资金来源才能生存发展,比如拓宽自身观众群,争取市场,与企业合作。
段婷婷
2011年,有着34年历史的长丰庐剧团更名为“新欣艺术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剧团领导由任命改为目标聘任,演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分配机制。
而段婷婷所在庐剧团与其余两个合肥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曲艺团、歌舞团合并组建合肥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变人浮于事的状态,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组建起一只集结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演出团体。段婷婷也就是在这时,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庐剧院院长。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截止到2011年底,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实现。同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在合肥召开,充分说明合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作用。
小剧种赢得大舞台
改制后新欣艺术团从各地艺校招收专业演员30余人,还签约了一些项目演员。灵活的用人机制既节约了开支,又使表演水平得到保证。
转制以后,除政府重大活动,国家不再向演出团体分派任务。新欣艺术团积极寻找市场,和企业洽谈合作。2011年底,剧团实际演出157场,比规定的100场超额完成三分之一,演出收入突破100万。演员月薪提高到3000元。
汪洋和庐剧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深知乡村是庐剧的沃土。看到新农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他在琢磨能否为乡亲们创作新的精神食粮,2011年9月3日,新编庐剧《女村长》迎来了首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女村长》在首演之后,汪洋和宣传部的同事们还策划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进行新剧推介。商业化的营销模式,为日后火爆的经营收入做了铺垫。
汪洋说,《女村长》剧组特别请来了省内外著名导演、舞蹈家、音乐作曲家强强联手,他们一起对传统庐剧表演形式做了多种全新的大胆尝试。
“老庐剧,唱的都是老合肥话,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能听得懂。而《女村长》则对语言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唱词,都用通俗易懂的合肥官话,夹带上合肥音;只有少数几位村民,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身份,才会说一口更‘土’的方言。”此外,庐剧苦戏比较多,以前唱法以哭腔见长,虽然优美,但会使观众心情沉重。《女村长》彻底颠覆这一传统,不但内容诙谐幽默,音乐也融合多种元素,载歌载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