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经济
胶囊危机
2012-06-21 15:02 作者:文/王冰清

企业经营质优不容忽视

自“毒胶囊”事件爆发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空心胶囊的安全问题,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第一批抽检结果中,共抽验33个品种42个批次的胶囊,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仅为45.2%。

2010年,《中国药典》将铬含量正式列入了药用明胶的检测指标之中,规定含铬不得超过2ppm,这个标准比欧盟药典10ppm 标准要严得多,目的就是把铬作为标记物来控制工业明胶的混入。但“毒胶囊”事件证明,标准再严也不见得就会执行。

号称做“良心药”的修正药业每年花巨资投入广告,其明星代言队伍十分奢华,口号也喊得响亮。但实际上,“毒胶囊”还是轻而易举地进入企业,被戏称“专注皮鞋20年”。

在毒胶囊事件发生后,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此回应,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2010年9月)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这一提法很快就遭到了业内的质疑。这是因为,按照国标,胶囊铬含量早在1994年就有了明确限定,一直是2mg/kg。而药品生产GMP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则要求企业对所有原料供应商进行审计,对所有原料进行检查,保证所有流程贯彻GMP的要求。换言之,王之光的说法并不准确。

之后,修正又打起了温情牌,称将在2年内投资3亿元自建胶囊生产企业,“无论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价”,都要保证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但是,自建胶囊厂的计划实际上此前就已列入了通化市政府的日程,此时再提让人觉得只是为了抚慰公众情绪。

劣质胶囊的丑闻爆发,在医药行业内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然而仅将毒胶囊事件看作是企业的“危机公关”,又似乎轻微了一些。

正如一些公众评论说:涉嫌毒胶囊事件的企业正在经受着法律、道德、良心的严格考验。只有做到“痛改前非”,才能得到公众的原谅。

回溯至1997年,修正药业“掌门人”修涞贵下海承包了通化医药研究所制药厂。这家工厂当时只有2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却有400多万元外债,修涞贵凭借50万元贷款起家。在他的描述中,这家工厂当时“只有这么个牌子,什么品种也没有”。1999年时,修涞贵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著名的“四大叔”广告,当年就为斯达舒带来了上亿元的销售回报。2010年,修正药业销售额为171亿元。

回顾修正药业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创业难,守业更难。一粒小小的空心胶囊足可以使一个大型药业栽跟头。在这场毒胶囊事件中,问题企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预防问题,事关企业前景,事关公众健康。

如果每每要等把事情闹到这么大,才能来一次“肃清”,显然是让人诚惶诚恐的。现行的《药品管理法》距上一次修订已经超过10年,诸如风险预警、信息披露等重要内容,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而事后的惩处同样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各职能部门间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最重要则是监管乏力的弊端。不从根本上建立监管体制,尤其是风险预警型的监管机制,我们甚至可以确定“毒胶囊”绝非最后一例让人触目惊心的黑幕。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