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经济
环境修复进退两难
2012-06-21 14:52 作者:本刊记者 张学英

“这个行业我们很看好,已和国外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但开拓国内市场仍感到茫然。”中晟环保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称。

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等,但修复产业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方面的确仍不完善。

作为项目审批方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也深感头疼:“地方申报的修复项目,因为没有相关标准作为评审依据,我们目前只好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评估,但咨询公司对此也感到很棘手。他们又向科技部、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结果发现地方申报的项目很少能够获得通过。不是治理方案、治理目标与国家现行要求有一定差距,就是前期调查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土壤污染调查和分析不足,污染物不确定,污染的浓度变化、空间分布、污染区域界线不清晰,后期结论难以有效支撑治理方案等等。项目无法通过审批,我们也很无奈。”

市场潜力巨大

据业内保守人士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仅在土壤修复市场的产值规模就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判断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2011年9月,《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通过专家论证;10月,《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环境修复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

事实上,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修复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巨大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场地修复方面的投资就达到近1000亿美元;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德国在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早在几十年前他们已开始土壤修复的研发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土壤修复产业就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面,国外已经开发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美国从事了10多年土壤修复工作的伊世特(ESD)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宇阳,尽管身在土壤修复行业,但2001年刚回国时龚曾是中国土壤修复的反对者。“如果修复是政府埋单,当时中国并没有国力支撑。”龚宇阳说,启动这一市场需要慎重。

国内直到2007年,北京建工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环境修复公司,承接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土壤修复,之后他们又修复了原红狮涂料厂受污染地块、北京焦化厂南区污染地块等。2011年,他们还承接了20余项场地调查及评价项目,土地修复工程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行之首。“接手工程越多,越发现这一新兴产业亟待规范和引导,我们之所以促成了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建成,是希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政策、法规、市场、技术、责任、资金等多个方面研讨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

从2008年开始的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已经举办了第三届,几乎所有的与会嘉宾和客商都对本届论坛的议题和内容赞不绝口,认为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超前两届。

然而,就在很多人都对这一产业巨大前景充满乐观的时候,中科院教授陈同斌却表示出审慎的忧虑:“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土地修复,20年后仍存在50万个需要治理的地块。像中国如此大面积的场地污染在国外是不多见的。中国的土地污染究竟要选择何种方式、何种道路前进,中国政府和企业家还需更为谨慎和有责任感。”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