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周刊》
2012.5.6
是不是每一勺食物都是可疑的?是不是每一勺药物都是可疑的?是不是声称无毒的都是有毒的?是不是声称有毒的都是无毒的?是不是声称有机的都是“有计”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紧密了。“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之后,又出现了江东“地沟油”、内蒙古“黄曲霉”、河北“铬胶囊”,如今,人们再次向“皮鞋”宣战。4月9日,两个媒体人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要再吃果冻和酸奶了,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自此,“工业明胶”与“皮革水解蛋白”引发强烈关注。
抛开微博内容的真实性不谈,基于近年来不断积累的对中国食品企业整体的失望情绪,消费者笃信这类信息的可靠性,任由食品行业巨头、专家“辟谣”、“喊冤”,仍将它们打入冷宫。
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尽快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中国的市场环境奋力走出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