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工为秘鲁的独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清朝时,中国政府向秘鲁输出10万劳工,成为促进秘鲁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劳工在秘鲁繁衍生息,如今已经发展到200多万,深深地影响了秘鲁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今天的秘鲁与中国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习惯。中国人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发展了秘鲁的商业。今天的秘鲁人也爱吃米饭,喜欢在饭桌上解决问题。秘鲁华人凭记忆对中国饭菜进行了改进创新,发展了具有秘鲁特色的中国式饭菜,如炸饺子、炒米饭等,秘鲁人发明了中餐的特殊称谓“CHIFA”,已经成为秘鲁中餐馆的正式名称。
上午10点,秘中友好基金会创始人罗兆雄先生和安德烈理事宴请我们。地点就在秘鲁最大的中餐馆“富临门饭店”。饭店装潢富有中国气息、环境典雅、菜品正宗。秘鲁政要经常来此品尝中国饭菜。罗先生祖籍广东江门,在澳门出生,中学毕业后随父母来秘鲁发展。如今已经打下了一片江山,拥有中餐馆、娱乐、农场等产业。
据他介绍,大部分秘鲁人对来自中国的信息都很感兴趣,《今日中国》赠送的杂志放在饭厅里常常一抢而空。加强中秘文化交流,发展合作出版前景看好。后来,在我们再次回到利马,准备踏上归国之程时,罗先生郑重地交给我们一份加强中秘文化交流合作的意向书,表达了良好的愿景,令我们心生感动。
不正是如此这般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容。我们怎能不为此而不懈努力!
库斯科的文化印迹
5月5日中午,我们乘坐LAN公司的飞机,从利马机场飞往中部城市库斯科。一个多小时的航程,就来到了海拔3800米的印加帝国首府库斯科(CUSCO)。
高原之上的库斯科,沿山谷展开。群山耸峙,湛蓝的天空上洁白的云朵随意飘荡。灿烂明媚的高原阳光带头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乍一看,与西藏拉萨还真有几分相似。而城里的民居建筑与西藏民居更是异曲同工。库斯科人在长相和服装服饰、色彩基调等方面,更与藏民相当近似。因此,印加人来自西藏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库斯科城
在库斯科城中心一间旅店入驻后,放下行李,我们就驱车进城访问,参观库斯科大教堂及印加文化遗址。印加人曾经拥有先进的建筑技术。他们用大块花岗岩建造住宅,发明了花岗岩铆固技术,四周墙壁和门窗均呈上斜式,形成相互支撑,且墙壁石头间不用任何粘连剂,衔接得天衣无缝。这也使他们的住宅历经沧桑岁月及地震等灾害的考验而不败。殖民者将印加人原有的屋顶去掉,加盖成二层楼。可这弄巧成拙的二层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倒塌了,而印加人原有的一层基础还都完好地存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