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全民补钙”背后的孰是孰非
2012-05-30 16:41 作者:文/顾中一

最近关于“补钙”的几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是有人质疑国内儿科医生给婴幼儿开钙补充剂已成常态,而这种情况在国外却很少见到,难道中国人天生都缺钙?接着又有消息称有家长给宝宝买了某品牌的钙剂和鱼肝油,结果第二个月后被查出佝偻病,继而控诉企业补钙“不给力”。第三件事是知名科普作者方舟子最近在跟韩寒、罗永浩纠缠之余,撰文称婴儿不用补钙,补充维生素D即可,但因其“跨界”之嫌,且其“利益驱动、推销保健品赚钱、医德沦丧”的结论过于极端偏颇,又惹来了二番争论。

三起事件爆发时我正好做了三期讨论节目,可无论是编导给的提纲还是嘉宾的意见,我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预设立场。第一件事发生时,所有人毫不犹豫地认为“全民补钙”一定是没道理的;而第二起事件发生时,他们转而又感慨,肯定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补钙没补够,导致孩子佝偻病;第三起事件发生后又觉得,这么一个非临床医学科班出身、没有实际经验的“打假斗士”说出的这种话能信吗?何况还跟很多一线大夫的意见相左?

科学看重证据和逻辑,只要信息对称,其实主流意见是很容易统一的。因此在讨论一个科学争议之前,个人的立场不重要,关键是证据是否充分,是否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拿争议最大的方舟子来说,他树敌无数,但就那篇文章来说其实都是些美国儿科学会、WHO之类的权威观点,只要理解和解读无误,“敌人们”确实无法从观点和证据上驳倒他。

这几件事告诉了人们应该如何看待争议,其实无非两句话:小心立场绑架科学,情绪掩盖事实。接受主流科学意见,结合实际分析。下面我就具体跟大家谈谈全民补钙背后的事实。

大多数人对“补钙”并不陌生,当年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中傅彪的一句台词曾让很多人都会心一笑:“我们中国演员早就集体补过钙了,就差一步,就差一步!没来得及给你们美国文艺界补钙,你就是缺钙才死的呀”。长远来说,钙对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现在50岁以上的绝经期女性有三分之一都有骨质疏松,虽然缺钙不是导致骨质疏松最根本的原因,补充钙和维生素D,维持骨量一直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甚至提倡从青年就开始补钙,抬高骨量的峰值,效果比晚年再补充实际却补不进去多少要有效得多。

怎么知道自己缺钙了?最明显的一个症状就是俗称的“抽筋”,除了临床症状以外也包括一些体格特征、骨密度检查、X光检查、血液化验等,首先得明确,并不是非得等出现缺钙症状了才去补钙,就像刚才我所说有关骨质疏松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重视预防。因此建议的方法是对照一个人不同时期钙的推荐摄入量,比较自己的饮食,然后做出判断。比如6个月内婴幼儿推荐钙摄入量是210mg,纯母乳喂养每天平均吃780ml母乳,母乳含钙26mg/100ml,算下来就不需要补钙。9-17岁的青少年,推荐量1000mg,一般成年人推荐量800mg,孕妇为1000-1200mg,50岁以后的中老人推荐量1000mg,以咱们国家饮食习惯不喝奶的饮食中平均钙摄入量300-500mg,那么剩下的“缺口”就需要通过喝奶或者吃钙片来补充。

食物中补钙效果最好的当属奶制品,无论是含量还是生物利用率都非常高,即便是对奶制品摄入量较为保守的我国和哈佛医学院膳食指南,也建议保证每天300-500ml的奶制品摄入,有乳糖不耐的国人可以换成酸奶或者舒化奶。除此之外连骨小鱼、芝麻、豆腐、绿色叶菜、虾皮、鱼等等食物都含有较为丰富的钙,要提醒的是骨头汤里的脂肪不少,钙含量并不比自来水多。

补钙会不会过量呢?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钙摄入量过高会出现高血钙。血钙长期过高容易引起软组织不良反应,如血管内壁、肾脏等出现钙化。血管内壁钙化会导致血管的弹性减弱,心血管病风险增加。血钙增高的另一后果则是引起尿钙增高,长期的高尿钙增加肾结石的风险。那么这个“过量”的标准是多少呢?一般认为2000mg以上患上述风险会增加,只要不是贸然大剂量补充钙剂,应当还是安全的。

总之,全民补钙的背后有着很多荒唐或是无奈的事情,人们应该视自身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定夺。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