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文化赶海人齐岸青
2012-05-30 14:24 作者:文/本刊记者 曾 平

落座,烧水,洗杯,泡茶。齐岸青动作娴熟。

茶香溢满郑东新区河南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一角,频频的电话使我们开始断断续续的交谈。

30多年前,我们同为文学青年,一起写小说、先后供职省文联,后来我去了北京,齐岸青留在郑州。偶尔的电话,大致知道彼此的存在且不陌生。

七八年前的一天,齐岸青到北京,打电话说晚上请我们去保利剧院看演出。当紫红的帷幕徐徐拉起,舞剧《风中少林》风靡全场观众。这时,我才知道他是《风中少林》的操盘手,当时的头衔是郑州市文化局长。

“想做好,先把齐岸青打倒”

出过书,经过商,当过官。学、商、官,能把古今社会人人称羡的三大主流职业全部经历的人不多,能在同一个行业中跨越这三重境界的人更不多,齐岸青是其中之一。

 
齐岸青近影

20多岁成为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30岁下海,参与组建并掌舵中原国际文化公司;40多岁出任郑州市文化局局长。现在他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航母——河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身份跨越学、商、官,但一直未离文化行业。

媒介上称赞他的人往往历数他的功绩: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推出买卖电视剧集的商业模式从而颠覆国内传统的交换制;第一次商业化地将河南的根雕、石画、牡丹花推到香港展览;把自己经商的盈利几乎都扔在文化交流上,使得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间民营涉外演出经纪机构。出任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后,向全社会公众开放郑州市所属的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开创全国首例;推动郑州入围八大古都之列,跻入世界都市联盟;实施打造的舞剧《风中少林》,将艺术、武术商业化运作完美结合,实施执行了客属恳亲、传统艺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组织执行了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圈内人笑言:“想做好,先把齐岸青打倒。”事实是,梳理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河南的文化产业潜力刚刚开掘的起步阶段,齐岸青是个绕不过的名字。

商也好,官也好,夸也罢,骂也罢,齐岸青在他强大的内心中有着对自己的定位。

“我还是一个书生。”望着窗外泛绿的春色,他不止一次地说。

在他眼中,书生与学者不同。学者比较严谨,而书生就是自己的心性,是潇洒的,无论好坏,是敢于显露自己的一些嗜好的,他强调的是真性情。

“我最终还是要回到书桌上。”这是他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时刻提醒自己保留内心的清澈,保留自己的思想空间。无论多少次搬家,图书馆一样的个人藏书永远跟随,那是一种心理暗示和提醒。

他依然说话轻柔,不紧不慢,徐徐道来,像久居书斋的谦谦君子。与业内流传甚广的那些叱咤商界的风云故事中的形象不同,与想象中的有着那么复杂经历的形象不同。

最了解自己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他的概括很精准,他身上透露的义气、意气、锐气、文气和自我,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以及强大的内心世界等复杂性格,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形容。

“即使犯错也要做点儿事”

齐岸青谈论得较多的是“文”,而市场对他肯定较多的是“商”——他在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的一个个突破、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理念的引导,及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广受赞誉。

1987年,受当时作家到其他行业兼职氛围的影响,齐岸青到中原国际集团文化公司兼职副总经理。当时的中原国际集团刚刚成立,是河南省成立的一家综合型的涉外文化企业。

在这里,齐岸青第一次大展拳脚。他从英国引进的57集电视剧《CI5行动》,是中国电视台首次实行买卖影片的商业化运作,打破了电视台之间传统的交换制;他第一个商业化地把内地的根雕、石画等艺术带到香港展览。当他把“文化”与“公司”联系起来注册时,大部分人不能理解“文化公司”是做什么的,连文化部的人都觉得名字奇怪——文化怎么能成为公司?当他带着书画、根雕等艺术品去香港办艺术展览时,文化部还是第一次审批商业性展览,拿着文化部的批文出关时,海关人员说这是第一次见到文化部的批文。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