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落实的带薪休假
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是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看来,现行的假期安排制度实行了两年,已被证明是合理的,并具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另外,五一“黄金周”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政策,现在的经济形势已有所不同。
“而且根据我的调查,这两年全国旅游业的收入都增长了;而长假期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旅行,导致钱都花在了国外。”蔡继明说。
一边是“黄金周”的弊端,另一边是大众的旅游热情和消费潜力。那用什么来代替“黄金周”?
蔡继明认为,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带薪休假制度,是能解决当前集体出游弊端的一个良好形式。既可以自行调整休假时间,分散客流;也能让服务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提供优质服务。
早在1995年,带薪休假就写进了《劳动法》。2007年,中国《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规定了带薪休假的细则,但其落实情况一直不甚理想。
“带薪休假写进劳动法已经14年,这项权利却基本停留在字面上。在强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劳动侵权的情形依然普遍、社会执法成本却有限的情况下,出于轻重缓急的考虑,带薪休假的落实不可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说。
他表示,中国目前仍处在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大部分企业主动为员工落实带薪休假的地步,最乐观地估计,能享受带薪休假的人也只有40%,因此政府要监督、落实大量企业是否执行带薪休假的成本非常高。
《小康》杂志的一项调查呼应了他的看法:受访者中只有30%的人每年享受带薪休假;21.8%的人虽然符合享受条件,但从没享受过;另有26.3%的人“偶尔享受”带薪休假。98.2%的行政机关员工表示,其单位按照或高于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带薪休假制度。
2011年底,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拟定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就已下发至各省旅游局征求意见,预计将于今年出台。其中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带薪休假”制度的政策保障和落实。
这也是该纲要最受注目的部分。
13亿人的旅游产业
在2007年节假日调整之后,中国每年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总计已经达到115天,如再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每个人休假时间将超过三分之一。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据统计,2011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9.1%,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银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主要旅游国家,如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制定了旅游中长期发展战略。
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相关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2012年初,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或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旅游业要占到当地GDP的5%或8%。为此,这些地区成立了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旅游业发展领导机构。
“旅游已融入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人们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而13亿中国人加入这个行列,是世界旅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邵琪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