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云南中缅边境人家
2012-05-30 09:52 作者:文/本刊记者 唐书彪 李国文 图/李国文

在占地300多平米的家中,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猴桥镇猴桥社区余家寨47岁的余福云,很高兴地将自己种植的草果拿给记者看,红彤彤的草果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余福云告诉记者,村里的草果都被收购去加工成烹饪用的香料调味品。

余家寨是中缅边境上的傈僳族小村寨,在猴桥镇2万多人中,傈僳族有5000多人。38户人家的余家寨距离中缅边境4号界碑只有6公里,草果种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草果,主要收入来源

草果,是一种林下经济作物,属于姜科植物,其果实不仅是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还是一种常见的药材。

余福云一家4口人,种植草果100多亩,年产鲜草果约10吨。每年的10月30日,是猴桥村草果协会规定统一采摘草果的日子,也是余福云全家最高兴的日子。

 
腾冲县猴桥镇文化站站长刘祖芳(左一)与余福云(右一)一家围着火塘商谈基层工作

“收购商派大卡车到村口马路边统一收购,采摘回来的鲜草果可卖3.5元/斤。”余福云说。简单算来,余福云家近10吨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是余家一年一次的主要现金收入。

在猴桥镇,村民多年来一直种植草果,是一种传统种植产业,但未成如今的规模。十几年前,镇里引导村民大规模种植,也指导企业下山寨收购。近年来,中国政府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

去年,猴桥社区余家寨和旁边的蔡家寨种植草果5746亩,为1704位村民提供了人均2000多元的纯收入。

除了种植,余家还有70多亩的刺杉林。余福云说,这些林木成材时间长,大部分都是最近几年新种的,现在只能偶尔间伐一些原有成材的林木,未能带来现金收入。

余家寨村民家家户户还有一些同样不能带来现金收入的产业,这是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如种些粮食,养几头猪。余福云在自家不到两亩的耕地上种了点玉米和苦荞,“村里种的玉米都是用来喂猪的,苦荞也不是主粮,自己吃的大米都要到镇里去买”。包括两头猪仔在内,余家喂养了四头猪。“自己养的猪,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出栏,猪肉基本上也是留着亲朋好友自己吃。”余福云说。

将猪肉制成熏肉、咸肉或腊肉,往往是中国各偏僻山区的传统做法,在余家寨也不例外。这里离镇上有20多公里,每家每户每月派人去“赶街”3次,购买些生活日用品。平时吃的蔬菜都是自家种的,猪肉便是这种传统制作而成的。

村民自给自足还体现在盖房子上,山区村民原来住的房子多是用木头做结构,用泥土夯筑成墙,如今的余家寨盖房子,墙已用砖头,但主体结构还是木制的。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