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问起他自己的收入时,他说自己有做菜的手艺,经常外出给一些遇到红白事的人家主厨,妻子在楼下开一个小商店,每年收入5万元吧。“我有3部手机。现在还想买部iphone4,就是买不到。”他乐呵呵地说。
我们又试着问他有多少存款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没有什么存款,因为自己喜欢投资而不是存钱。前几年他入股68万与别人合伙在合肥办了一个加工厂,去年分红13万。“我不买股票,因为弄不懂。去年又买了一栋128平方米、价值30多万的房子,装修又花了20多万,主要还是为了投资。”他用很随便的口气说。
当问起他的钱都是怎么赚来的,他说刚改革开放,市面上粮食还比较短缺,他就和村里一些人合伙买车贩运粮食,赚到了第一桶金;接着办过小规模的养猪场和养鸭场,当流行吃土鸡时他又养过土鸡,后来觉得规模小不划算就不干了,干脆入股办起了实业。
初春时节的小井庄村
他的故事在村里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曾经外出打工的人都当了小老板了,他的两个女儿也都是这样做的。而村里像他这样富裕程度的人家,据他估计至少有十几家。
当我们问起他的理想时,他回答说,30年前南瓜芋头充饥,想的是能吃饱;包产到户后,想的是餐餐有荤腥;现在真的有钱了,又想健康了,大鱼大肉又不吃改吃蔬菜了、而且是自己村里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每天还要去休闲广场锻炼一个小时。问起对下一代的期望,他非常认真地说:“关键要有文化素质!过去为了赚钱而打拼,现在体会到光有钱也不一定幸福,关键还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小井庄村采访时,记者还真遇到了一位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他就是前面提到的村干部赵勇刚。这位在小井庄村试行包产到户那年出生的小伙子,2000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做过机械营销员,卖过手机,后来抓住城乡建设的商机,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山南镇工业区的第一铲土就是我挖的。”他自豪地说。凭着公司仅有的两台挖掘机,每年毛收入也过了百万,在省城合肥也买了学区房,把儿子送进了合肥经济开发区他认为“最好的小学”。
有钱之后,他觉得单纯地赚钱太没有意思。“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他经常问自己,于是把公司委托给别人打理,自己则应聘到小井庄村做了一名月工资700元的村干部,专心来为村民服务,同时谋划让小井庄村富起来。
他已经为小井庄村的未来发展撰写了一份可行性报告,正准备报到镇政府去。他的理想是在小井庄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并结合包产到户的历史发展旅游,进而打造休闲文化产业,最终使小井庄村的人均纯收入从现在的8000元提高到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