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山南的第二次“革命”
2012-05-30 09:41 作者:文/本刊记者 唐书彪 李五洲 图/虞向军

当我们问起他自己的收入时,他说自己有做菜的手艺,经常外出给一些遇到红白事的人家主厨,妻子在楼下开一个小商店,每年收入5万元吧。“我有3部手机。现在还想买部iphone4,就是买不到。”他乐呵呵地说。

我们又试着问他有多少存款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没有什么存款,因为自己喜欢投资而不是存钱。前几年他入股68万与别人合伙在合肥办了一个加工厂,去年分红13万。“我不买股票,因为弄不懂。去年又买了一栋128平方米、价值30多万的房子,装修又花了20多万,主要还是为了投资。”他用很随便的口气说。

当问起他的钱都是怎么赚来的,他说刚改革开放,市面上粮食还比较短缺,他就和村里一些人合伙买车贩运粮食,赚到了第一桶金;接着办过小规模的养猪场和养鸭场,当流行吃土鸡时他又养过土鸡,后来觉得规模小不划算就不干了,干脆入股办起了实业。

 
初春时节的小井庄村

他的故事在村里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曾经外出打工的人都当了小老板了,他的两个女儿也都是这样做的。而村里像他这样富裕程度的人家,据他估计至少有十几家。

当我们问起他的理想时,他回答说,30年前南瓜芋头充饥,想的是能吃饱;包产到户后,想的是餐餐有荤腥;现在真的有钱了,又想健康了,大鱼大肉又不吃改吃蔬菜了、而且是自己村里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每天还要去休闲广场锻炼一个小时。问起对下一代的期望,他非常认真地说:“关键要有文化素质!过去为了赚钱而打拼,现在体会到光有钱也不一定幸福,关键还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小井庄村采访时,记者还真遇到了一位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他就是前面提到的村干部赵勇刚。这位在小井庄村试行包产到户那年出生的小伙子,2000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做过机械营销员,卖过手机,后来抓住城乡建设的商机,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山南镇工业区的第一铲土就是我挖的。”他自豪地说。凭着公司仅有的两台挖掘机,每年毛收入也过了百万,在省城合肥也买了学区房,把儿子送进了合肥经济开发区他认为“最好的小学”。

有钱之后,他觉得单纯地赚钱太没有意思。“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他经常问自己,于是把公司委托给别人打理,自己则应聘到小井庄村做了一名月工资700元的村干部,专心来为村民服务,同时谋划让小井庄村富起来。

他已经为小井庄村的未来发展撰写了一份可行性报告,正准备报到镇政府去。他的理想是在小井庄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并结合包产到户的历史发展旅游,进而打造休闲文化产业,最终使小井庄村的人均纯收入从现在的8000元提高到5万元。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