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关外的大芬村本是一处住着300余人的破旧城中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长为“中国油画第一村”——在0.15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聚集了1100多家画廊和画室,从事商品油画的生产。巅峰时期,欧美商品油画市场的60%来自这里。
一直以来,外销、批量、复制都是这里的标签。许多怀着挣钱梦或艺术梦的年轻画工,从全国各地来到大芬村,每天下午两三点在租来的房子里开工,像流水线一样临摹复制世界名画直至深夜。高峰时期,有的工作室接到海外高达数万张的订单,日以继夜画的是同一幅画。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已让外销渐渐难以为继。“2008年以来,内销的比例不断上升,已经从以前的三成上升到现在的一半。”大芬村管理办公室主任彭罡介绍说。一些小商户则告诉记者,大芬村的内销比例目前已经远高于外销。
大芬油画村标志
但内销市场上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全国有五大商品油画产业基地,大芬村只是其中之一。2010年大芬村产值35个亿,2011年预计达到38个亿,厦门大概是30个亿。大芬的优势在于品牌,劣势则是缺乏大的企业,大多是小商户。据我所知,义乌一些大型企业一年的产值相当于大芬村几个月的产值。很多地方政府,看中第二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也在发展类似的园区。”彭罡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冲击和压力。”
金融危机带来的原创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领着20多个画工和一叠海外订单来到大芬村,低价租下了一处民房,将其变为出口油画的流水线工坊。为了满足不断增多的订单,他开始招收画工学徒,多人分工作业,一天之内即可复制出10多幅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这个起点,也将大芬村引向了一条产业之路。
原创画廊的老板吴泽华2004年来的大芬村,那时正是好时候,“订单很多,只要勤奋就能挣到钱。”科班出身的他带学徒完成订单,一两年后就开了自己的画廊。
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包括他在内的大芬村人措手不及。情况比大家之前预想的要糟糕得多,那一年的广交会上,整个大芬村只有180万订单,而前一年这个数字是3000多万。“那是大芬村开始文化产业2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彭罡回忆说。
许多画工因为接不到活而纷纷离开,商户、画工们开始不得不转向书画零售、网吧、服装、餐饮,甚至造酒和办养殖场、以及摆地摊。没了订单,吴泽华专心回去守着他开在街道边的小画廊,销售中国风的商品油画。
在他店里,一幅梅花油画售价是800元,其中成本大约是300元,大概花3天就能画完。“我这卖得最好的,就是100-500元的画。除了散客,最重要的客户就是酒店。”吴泽华说。
和原创画廊性质相似的门店,铺满了大芬村并不太宽敞的街道两旁,不少画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自2004年以来,这种低端油画的利润已经开始被不断压缩。吴泽华感慨这几年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