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何江萍:给玉树孤儿当“老妈”
2012-04-25 14:02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当下,金女士便拿定主意,认领永藏做一对一资助对象,给自己的女儿添一个藏族姐姐。

虽然积极鼓励社会助养,但是,出于“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之心,在选择爱心家庭方面,何江萍有着少有的谨慎。

“爱孩子”是最基本的要求,何江萍要求助养人身体和心理要同时健康。严格审核后,她还要亲自上门“实地”考察。

“我们还是很慎重,怕孩子遭罪。”她说。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热线咨询,她更愿意选择那些自己有孩子,但还是愿意付出爱心的人。

“老师,我怎么不想家呀?!”

出于对孩子的喜爱,电视上,只要有孩子们表演节目,何江萍一定会看起来没完。

为了发挥藏族孩子的艺术天分,“儿慈会”成立了“玉树孤儿天使艺术团”,25名艺术团的孩子被安排在一套临时租用的三居室里。女孩子住里间,男孩子住外间。上午,孩子们在房间里学习、看书,下午到练功房排练舞蹈。

 
第一次见到玉树娃儿,爱心家长情不自禁地感慨,“他们很棒!”

何江萍每天都要到出租房照顾他们,监督学习,带他们排练,何老妈的一个亲吻是孩子们最大的褒奖。

经过两年的北京生活,玉树娃儿的面色日渐白皙起来,看起来阳光、快乐。采访间歇,望着舞蹈中的小帅哥小靓女,何江萍自言自语地感慨:“是不是很漂亮?!”

然而,她也坦言,阳光的孩子反而不易于募捐。

“人们愿意捐助的还是可怜人,看到我们这些孩子,有人会觉得,他们比自己的孩子还幸福。”

可是,何江萍反问:“如果样子上可怜兮兮的,那不就失去救助的意义了吗?”

面对这些比自己个头还要高的玉树娃儿,生活老师杨秀琴不断对记者感慨:“他们因祸得福。”

地震期间,这位取了汉族名字的藏族老师刚好在北京,孩子被接到北京时,她第一时间进到站台接车,自报奋勇,从此成了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虽然亲爹亲妈没有了,但是他们得到的不止是一个亲爹亲妈,真的,他们比我们家的孩子还幸福!” 杨秀琴说。

采访的当日,一个孩子问杨秀琴:“老师,我怎么不想家呀?!”

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样子,杨秀琴的脸上满是欣慰,“他们的模样变了,刚来的时候又黑又红,没有水灵劲,现在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玉树娃儿有了可以夸口的成绩。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日之后,一年级的孩子回到玉树,玉树四年级的孩子做不出的题,他们会。

对于“何老妈”和北京,玉树娃儿有着越来越难以言说的依赖感。在一篇题为《我的何老妈》的文章中,久美多杰说:“何老妈在我人生中是一个永远的回忆。”

虽然脸上离不开笑容,但是,何老妈并非一直“温良”,对付不听话的孩子,她也很有一手。

“只要一句,你不努力,好,我们找一个努力的来,你回去。马上奏效!很灵咯!”何老妈说。那一刻,50多岁的她笑成了一朵花。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