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何江萍:给玉树孤儿当“老妈”
2012-04-25 14:02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洪

“没钱,孩子就得送回去”

其实,把孩子接到北京只是一个开始,随后的安置让何江萍费尽心思。

22个孩子进入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就读,让这些藏族孩子惊讶的是,校园里竟然有动物园。

对于“儿慈会”来说,每个孩子一年3万多元的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为此,募捐成了“何妈妈”的日常行为。

名片背后印着募捐方式,递过来的时候,何江萍会浅笑着说一声:“不好意思。”

采访的前一天,她刚从大连募捐回来,因为发自内心的担忧,“没钱,孩子就得送回去”。

安置好孩子们的学校,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比如藏文学习。

 
经过两年的北京生活,玉树娃儿的面色日渐白皙起来,看起来阳光、快乐

因为在内地就学,开始,并没有给孩子开设藏文课,家乡的亲人打电话过来,一口藏语,孩子们竟然不知所云。

何江萍的心揪起来,“丢掉了藏文,就等于把根丢了,将来这些孩子若回到玉树,不懂藏文,肯定融不进去。”

玉树娃儿都是康巴人,“如果找一个拉萨或安多的老师,他们会像我们听闽南话一样,文字一样,发音不同,听起来完全不懂。”

在北京,会说康巴语的大学生只有一个,被何江萍请来给初中的孩子授课。她还聘请了中国藏语研究所的一位博士专门辅导高中的孩子,而安徽那个班的老师却迟迟没有着落。

在玉树出差时,只要有适当场合和机会,何江萍就四下寻觅老师,用她的话说,“快要找疯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离开前,谢天谢地,藏语老师终于落实下来。

如今,藏语是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虽然两腮的“高原红”已经褪尽,外表看,这些孩子跟汉族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适当场合,一口流利的藏语,还是让他们的民族气质展现殆尽。

“他们很棒!”

虽然“拉扯”玉树娃儿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但是,他们的回报也让何江萍心下大慰。

采访的当天,她去燕郊的住处给孩子送大米,正好赶上限行,车行到五环,只好改坐地铁。

她不断感慨:“孩子们的中午饭可好了,8个菜!”

在燕郊,她想随便要一点豆瓣酱,吃完先走,一位孩子拽住她说:“老妈,等等,我给你炒个菜!”

瞬间的工夫,一盘牛肉炒豆芽上桌了。何江萍吃饭的时候,孩子在一边建议:“老妈,你喝点可乐吧!”

长久的相处,何江萍和孩子们之间,已经是彼此的亲人。但是,她觉得,真正的爱一定要落实到“屋檐”下。

为了让玉树娃儿得享家庭的温暖,2011年4月,“儿慈会”为百名玉树孤儿启动了爱心家庭助养计划。其中,19名孩子找到了爱心家庭助养,仍有45名孤儿在等待。

何江萍告诉记者,“助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家是孩子的良药,初高中的孩子虽然有了主见,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更需要父母的引导。”

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献出爱心,何江萍在电视上苦口婆心推介自己的孩子。节目播出后,她的手机成了十足的热线,打得“直烫耳朵”。

两块电池熬不到下午3点就耗尽了,何江萍喉咙冒烟,声音嘶哑,用了清咽滴丸,还是抗不住,热线接连不断从全国各地打过来。

这些热线多半是来申请收养孩子的。但是,为了保证孩子的未来,玉树民政部门要求,只能助养,谢绝收养。

前来助养的爱心家庭渐次多起来,第一次见到玉树娃儿,爱心家长金女士情不自禁地感慨:“他们很棒!”

那是一个周末,在何江萍的引领下,金女士见到了14岁的扎西永藏。小永藏性情温和,喜欢画画,渴望去日本旅行,还把自己喜欢的偶像贴在衣柜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