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各地
“人才特区”引领长春强市战略
2012-03-15 16:32 作者:文/徐影

先行先试,时不我待。围绕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一系列调研论证工作迅速展开。从2011年3月长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子明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高新区听取关于人才特区建设的总体构想,到2011年4月长春市委组织部主持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第一次调度会,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人才特区建设的推进步骤和重点任务,带领市科技、人社、工信、药监等部门分管负责人,就人才特区和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登门走访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再到2011年8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侨办、高新区共同组织73名海外高端人才到高新区进行参观考察和项目对接,再到2011年9月9日,长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长春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意见》,再到2011年9月15日,长春市人才特区揭牌暨命名大会在高新区召开,短短半年间,长春市委组织部、长春高新区丝丝入扣、条分缕析、缜密无隙地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拔得东北地区首个“人才特区”的头筹,挤入全国“人才特区”建设第一方阵。

而就在这段时间,各国各地许多城市也纷纷推进“人才特区”政策,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如北京中关村提出建设中国层次最高的国际化“人才特区”五年计划;天津市在滨海新区重点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形成人才排头兵效应;江苏省无锡市则提出“5年建成人才特区”的口号,到2015年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达到47%;武汉、上海、厦门等城市也先后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人才特区”建设战略。

根据《长春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意见》,长春市将在十二个方面支持“人才特区”建设,如在重大项目布局方面,将优先布局和重点支持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在人才创业孵化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鼓励引进人才以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本作价出资、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70%等;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分类别邀请产业一线知名科技创业人才和部分优秀民营创业家,建立一支门类齐全、专业互补、实战经验丰富的科技评估人才队伍,对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进行定价,让更多专利和技术走向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风险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和聚集各类投资机构,推动天使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在人才特区发展;在科技经费使用方面,在人才特区内承担长春市重大科技专项的单位,可在项目(课题)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和基本建设费后,按照一般不超过13%的比例列支间接经费;在人才待遇和服务方面,建立人才特区高端人才贵宾门诊通道;在人才引进和激励方面,人才特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直接纳入市级专家管理,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此外,在人才选拔和表彰、人才引进和激励、科技人才兼职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东北春城改革开放的前沿,长春高新区正在抢占吉林全省乃至东北地区人才政策和人才集聚高地,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把高新区打造成为人才政策最优、人才创造活力最强、示范带动作用最好的人才工作品牌。承担起辐射和带动东北亚区域人才共享与科技合作的重要引擎。

英才计划打造“长白慧谷”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生产力之源。“人才特区”落户长春高新区,让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俊良喜不自禁。在长春市人才特区揭牌暨命名大会上,杨俊良讲话认为,长春高新区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将令长春高新区的人才建设工作实现质的飞越,它不仅有利于高新区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和集聚人才,形成更加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有利于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建设以集约、集聚、集成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更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据悉,围绕“人才特区”建设任务,长春高新区将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提升人才待遇,强化表彰奖励。高新区财政将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用于“人才特区”建设,对引进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的启动经费,全力打造政策先行特区;加快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与中科院、中关村的战略合作,打造东北最大创新集群和吉林省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海外学人创业园、新兴产业示范园、中俄科技园等孵化园区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拓宽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创新活力特区;加快国家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建设,在创新金融组织、创建科技银行、创办科技保险、创优金融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集聚金融服务机构,壮大基金规模,拓宽融资渠道,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全力打造科技金融特区;紧紧围绕打造汇聚产业精英人才的“长白慧谷”目标,重点实施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集聚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计划、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成长计划,为人才提供启动基金、风险投资、贷款贴息等创业服务,技术培训、技能提升等专业服务,医疗、健身、疗养等特色服务,不断提升人才在高新区生活的幸福指数,全力打造人才服务特区。

其中,令社会广受关注的《长春高新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将在未来五年内,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发展,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企业为载体,引进海外高端人才30名;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性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0名、高技能人才1000名。其中,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 15名以上;入选吉林省“百名创新创业人才计划”40名以上;入选吉林省“百名现代服务业人才计划”30名以上,全力打造汇聚产业精英人才的“长白慧谷”,为实现“十二五”时期优质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引进人才的关键是‘引心’,事业才是栓心留人的根本。”杨子明部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地感叹,越是高层次人才,越是看重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尊重、环境的宽松。据透露,英才计划实施不到三个月,就有79人递交申报材料,其中申报海外高端领军人才34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4人,48人具有博士学位。依据“十二五”期间建设“人才特区”的战略思路,高新区还将在人才支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完成多项具体指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春人才强市战略凭借宽阔的胸襟和伯乐之策,正在吸引四方智慧达人纷至沓来。“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可以预见,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的“活力地带”——长春,定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纵横驰骋、恣情奔放的最惬意的家园……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