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破浪。“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长春人的精神枷锁被不断打破。2003年以来,长春市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2007年,长春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打造人才长春、建设产业人才高地的战略构想,并站在全市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的高度,制定了《2009-2013年人才长春建设规划》,明确了以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为突破,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紧缺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产业承接、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措施。
黄燕明等省市领导参观长东北核心区规划展馆
为了推进产业人才高地建设,2009年长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地出台了《2009-2013年人才长春建设规划》、《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关于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产业人才开发培养的意见》等配套性文件。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始构建人才长春规划体系;着眼建立健全产学研整体互动机制,加快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着眼产业升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制定了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等一系列政策,从根本上构建和完善了长春市人才开发、培养、引进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古今俊鸟高枝落,只缘雍容大野心。”人才长春激荡起的阵阵涛声,如春雷响动,引得今朝孔雀成群东北飞,人才负流入的现象趋于扭转。
在长东北核心区召开座谈会
但长春人才工作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相反,越是人才汇聚,越需要有更加灵活的机制来突破政策局限,实现新的跨越。而在实践中,长春市委、市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2007年提出打造人才长春、建设产业人才高地,解决的主要是战略、载体和方向性的问题,实施人才长春战略,还必须结合国家新的人才政策,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突破瓶颈。
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正当长春市委组织部门为人才长春战略机制创新苦苦寻找新的突破口之时,2010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机制创新”作为人才发展主要指导方针之一,同时要求,对一些创新难度大的政策,要依托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园区、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先行试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
以此为指导,长春市委组织部门迅速行动,抓紧研究部署,“人才特区”概念随即在长春高新区呼之而出!
“人才特区”先行先试
按照中央对“人才特区”的定义,就是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方面具有相对特殊性、前瞻性和优先性,从而增强对外招贤纳才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提出人才特区五大特征,就是区域人才集聚度高,与产业的融合度好,人才贡献率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环境开放度宽。
从吉林省委领导,到长春市委组织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个“特定区域”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系到一起。
长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子明认为,“人才特区”必须按照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推动与市场配置的最佳结合部位,通过人才特区这个载体,在一个点上先行先试,探索实施一些突破性政策,并把政策光圈聚焦到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身上,用政策创新这把“刀”,来重新分割创业利润这个“蛋糕”,让科技发明者和成果转化者最大限度获取“蛋糕”份额。通过这样一些非常的政策,让党管人才这只有形手和市场配置那只无形手形成合力,实现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为党管人才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找到新抓手和“试验田”。在杨子明看来,长春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各类科研机构、企业和开发区都比较多,“人才特区”最终花落长春高新区并不意外。首先,高新区产业和人才基础较好。多年来,高新区把人才工作作为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举措,狠抓人才“引进、培育、发展”三个关键环节,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兑现扶持和奖励政策,促进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目前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92户,占到全省的40%、全市的70%;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8万人,占到全市的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3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7.9%、全市的41.3%。其次,从管理模式上看,高新区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另外,还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比如,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是全省惟一一家争创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单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总数占到全省一半以上。比如,产业基础比较好,是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代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电动汽车产业也都初具规模。再比如,人才开放度较高,已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等 23 个国家的近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100家,基金公司20余家,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