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西洋版画中的老北京
2012-03-15 15:56 作者:文/周 瑾 图/董 芳

李弘最喜欢讲的3个故事,分别对应了3张版画。第一幅画作于1656年,作者是荷兰商团里的一个随团文书Nieuhof,尽管他并不专业,技法也很粗糙,但从画中可以看出,从几十里地外的东郊向北京城望去,一排高大的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城门、宝塔,还有紫禁城里的宫殿。远望过去,空气清新透亮,城外农民耕作的方块田。

第二张,与前一张相比,时间跨度上差不多晚了一百多年,创作于18世纪末期,这幅画描画的是北京西直门外的景色。画面上有城墙、箭楼、西直门、闸楼、角楼、护城河、跨河的大桥、破败的牌楼,加上城门外各色人物,任何对老北京略有印象的人都会忍不住在这张画前驻足惊叹。“现实中,这种真实的场景已无处寻觅,老照片中也找不到画面如此宽广的全景。尽管这幅画有许多细节是失真的,但这样的艺术加工更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城门、城墙在西方人眼中的雄伟恢弘。”李弘说。

 
王府

第三幅画,则创作于1870年,依旧是一张西方人在北京城外描绘的景色。这幅画是李弘的最爱,因为上面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诸多信息。“你注意看这幅画的时间,在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之后,外国人是可以在北京开公使馆,他们可以在北京驻留,所以他们有机会去观察这些老北京的人。跟前两幅画相比,这些人就画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由于整个护城河冰冻三尺,就天然地形成了‘高速路’。从南到北,在冰上滑行可比在城里坐轿子快多了。”李弘说。

对今天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些西方版画不仅能勾起每个亲历者对故人昔年的追忆,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和思考那段中国历史 。通观这些版画,作者都是西方人,有些是传教士,有些是外交使团的文职官员,有的是艺术家,他们关于北京的影像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这个神秘东方帝国的看法,他们眼中的北京形象,是带着感情色彩的。

“这批版画既可被看做是展示旧北京风貌的史料价值,面画也好,说明文字也罢,都可以成为补充和修正史料的素材;此外,这批版画也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明,这种交流并不仅仅是过去历史教科书上所强调的战争与对抗,其间也有学习与借鉴。”李弘说。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