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最喜欢讲的3个故事,分别对应了3张版画。第一幅画作于1656年,作者是荷兰商团里的一个随团文书Nieuhof,尽管他并不专业,技法也很粗糙,但从画中可以看出,从几十里地外的东郊向北京城望去,一排高大的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城门、宝塔,还有紫禁城里的宫殿。远望过去,空气清新透亮,城外农民耕作的方块田。
第二张,与前一张相比,时间跨度上差不多晚了一百多年,创作于18世纪末期,这幅画描画的是北京西直门外的景色。画面上有城墙、箭楼、西直门、闸楼、角楼、护城河、跨河的大桥、破败的牌楼,加上城门外各色人物,任何对老北京略有印象的人都会忍不住在这张画前驻足惊叹。“现实中,这种真实的场景已无处寻觅,老照片中也找不到画面如此宽广的全景。尽管这幅画有许多细节是失真的,但这样的艺术加工更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城门、城墙在西方人眼中的雄伟恢弘。”李弘说。
王府
第三幅画,则创作于1870年,依旧是一张西方人在北京城外描绘的景色。这幅画是李弘的最爱,因为上面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诸多信息。“你注意看这幅画的时间,在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之后,外国人是可以在北京开公使馆,他们可以在北京驻留,所以他们有机会去观察这些老北京的人。跟前两幅画相比,这些人就画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由于整个护城河冰冻三尺,就天然地形成了‘高速路’。从南到北,在冰上滑行可比在城里坐轿子快多了。”李弘说。
对今天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些西方版画不仅能勾起每个亲历者对故人昔年的追忆,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和思考那段中国历史 。通观这些版画,作者都是西方人,有些是传教士,有些是外交使团的文职官员,有的是艺术家,他们关于北京的影像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这个神秘东方帝国的看法,他们眼中的北京形象,是带着感情色彩的。
“这批版画既可被看做是展示旧北京风貌的史料价值,面画也好,说明文字也罢,都可以成为补充和修正史料的素材;此外,这批版画也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明,这种交流并不仅仅是过去历史教科书上所强调的战争与对抗,其间也有学习与借鉴。”李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