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传统书店倒闭潮愈演愈烈,传统书店的生存陷入僵局。我们的生活是否不再需要街角书店的灯光,传统书店何去何从,引起中国社会广泛热议。
当传统书店遇到现代网络
“30天就倒闭”是一家书店的名字,位于深圳华侨城OCT创意园南区,是第一家开业就是为了关门的书店。
望着挂在门口“欢迎光临,促进倒闭”标语牌,书店创办人坚果说,开这一家书店,其实是一次为期30天的行为艺术。30天里,每日招募一位新店长,尝试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设置一个聊天主题,最终探寻30种书店趣味。
因经营困难许多书店面临倒闭
坚果是亲眼目睹了一个朋友书店的倒闭后,开始关注民营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
“现在很多书店倒闭了,甚至都没人记得它存在过。与其被动倒闭,不如主动倒闭。”坚果说,他想通过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实体书店生存状态的思考。
2010年3月,以打造中国高端民营书店为己任的北京“第三极”书局仅仅经营3年半就偃旗息鼓;2011年6月2日,位于北京大学南门地下室的“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挂出了“内部整顿”的牌子,至今没有恢复营业;2011年8月,成都大印象书局关门;2011年9月香港三联书店退出广州;万圣书园18周年店庆时,创办人刘苏里曾用“活着就是奇迹”调侃自己的幸存。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书店被清仓。
有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国倒闭的民营书店有一万多家。过去10年间,超五成民营书店先后倒闭。
在海外,传统书店的衰落也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蔓延。2011年7月22日,拥有40年历史的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Borders连锁书店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申请破产;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也宣布2009年至2010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
“30天就倒闭”书店不大,四十多平方米,主营人文社科类书籍。一本名为《自由在高处》的书,被关在鸟笼里,高高挂在书店里。
北京最大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3年亏损7800万
负责进货的阿木说,书店销售好得出乎他们的想象。每天都能卖一百多本,每日销售额二三千元,最高一天突破五千。而在坚果看来,许多人走进这个“假书店”,实际走进的是一个文化事件,走进现实生活的一个例外。书卖得越多,越是讽刺。
“如果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不是在创意园这样的环境,没有媒体曝光和30个店长的多渠道传播,在这个时代,一家小小书店怎能有如此高的人气。”他说。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人们的阅读行为早已不再依赖书籍而存在。互联网丰富的下载资源让人们足不出户,花费很少,甚至无须费用就得到了想看的东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特别在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中表现明显。
“美国Borders连锁书店的陨落正是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下载电子书,或者网购图书的结果。”《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