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了双名牌靴子,打5折,只要500多元。”2011年11月11日上午,陈茜兴奋地在即时通讯工具MSN上告诉朋友她在淘宝商城上的收获。
地铁站内的网上购物广告
因为百年一遇6个“1”的特殊性,当日被网友戏称为“世纪光棍节”,这让电商们嗅到了商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陈茜也成为当日为淘宝(淘宝商城加上淘宝网支付宝交易额突破52亿元)做出贡献的血拼族之一。
不过,热闹狂欢中,也有不少的抱怨和质疑。她此前在淘宝商城上看好国内某知名品牌的一双鞋,售价355元。如果5折不是只要170元?怕对折后被抢购空了,她为此在11月10日晚上,特地熬到凌晨转点,却失望地发现,该款鞋的售价与此前一分不差,区别在于,增标了“原价750元”,并被灰色斜线狠狠地划去。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在玩“虚”的,但总体看来,陈茜觉得所谓的光棍节促销,不少商家玩的都是“噱头”。而类似的网络购物陷阱,在如今的网购生活中并不少见。
低价促销“陷阱”
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市场就像一张逐渐被摊开的馅饼,各种节日促销聚集的人气就像各种美味的馅料,惹人垂涎万分。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94亿人,较上年底增长20.8%,网上支付用户和网上银行全年用户也增长了21.6%和19.2%,目前用户规模分别为1.67亿和1.66亿。
不过也有些商家为争得一份馅饼而布下“陷阱”,让消费者防不慎防。与光棍节促销类似的,还有电商网站上的各种“秒杀”促销方式。比如,上海某眼镜店为了吸引顾客,打出全场“满200送200”的广告,消费者使用电子券时,才发现商家设计了很多“陷阱”,比如:只有部分商品收券,且每件商品只能用一张200元的券、没用完的券不设找零等等。
就在2010年4月,肯德基中国公司在淘宝推出“超值星期二”秒杀活动,64元的外带全家桶只要32元,但当消费者拿着从网上辛苦秒杀回来的半价优惠券,突然被肯德基单方面宣布是无效假券。在店员和消费者发生了长时间的争执状况下,有消费者甚至报警求助,不少肯德基店因此被迫停业。于是一场热闹的促销活动变成了肯德基“秒杀门”事件。
“网络秒杀等促销方式的确可以瞬间聚集人气,提升品牌影响力。”凌雁管理咨询的创始人和首席咨询师林岳对记者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秒杀。比如,有些噱头很大,并没有把真正的优惠留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反而对品牌产生不信任感;商家借秒杀吸引眼球,但是并未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事后口碑不高;秒杀也许优惠了小部分消费者,但却伤害了大多数老客户,从而导致品牌忠诚度下降。
“不论怎样的促销形式,诚实经营是原则。”营销专家俞雷认为,在世纪光棍节淘宝商城的促销活动中,有的商家有七千多万的销售额,也有100万—200万的销售额,“消费者不是好蒙的,真正性价比高的产品说明一切。”他认为,遇到大型的促销,商家应该事先做好预测,奔销量当然是商家的初衷,留住顾客才是建立品牌的更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