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左权县上下携手,在县城区恢复中断了二十多年的“串火盆”活动。即由各乡村的民间社火表演队在县城区的旺火堆旁客串、表演,增加喜庆文化气息。这就是本文开头见到的场景。在县政府门前的高大旺火堆旁,中国外文局记者采访团团员美国籍记者古博凯、日本籍记者胜又阿雅子、韩国籍记者李秀真等和中国记者一起与当地群众一起欢庆佳节,共同体验中国民间社火文化。我们一起与村民们敲锣打镲,一起分享喜悦。21世纪的社火组织也有了时代特色。活动组织者之一、副县长哇春芳介绍说,为了调动表演者积极性,县文化部门采取了奖励措施。每个表演队在三十多处旺火堆旁轮番表演,表演完有专人登记造册。根据表演队人数多少,每串一个火堆表演一次奖励100元至200元。这其实也是对表演者辛勤劳动的尊重。
这是一个寒潮笼罩的夜晚,寒冷覆盖着太行大地,但零下十五六度的严寒丝毫挡不住人们喜迎佳节的热情。在寒风中,在旺火堆旁,当地的百姓一起狂欢。左权县城中心广场成为彩灯的世界,欢乐的家园。各处的彩灯多彩多姿,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又有现代的生活场景,百姓自己扎制的孔明灯、动物形状灯等各种彩灯也在这里一展风彩。县委、县政府在百姓的喜庆中再添精彩,在城中空地燃放起吉庆焰火。持续半个小时的璀璨焰火,将革命老区左权的夜空装点得分外妖娆。火树银花不夜天,万民欢庆闹新春。
物我两相忘,文化永相传
晋中地区是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当地以平遥古城、榆次老城为代表的古城文化,以乔家大院、常家大院为代表的宅院文化,以左权小花戏、昔阳迎灯等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中市市长吴清海告诉我们,当地正在建设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以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创新发展为追求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开始了全新的追求,其文化意义深厚,文化价值重大。
本文作者前排(右三)在左权县参加当地百姓的新春闹元宵 图/乔振祺
新世纪以来,晋中社火活动不断发展壮大。从2007年开始,晋中市每年在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社火节,逐渐形成了百万民众闹社火的文化大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晋中社火节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获得首届全国节庆中华奖“十大弘扬传统节日奖”。今年的晋中社火节,于2月6日元宵节当天上午,在市中心公园城市大道举行。来自晋中城乡的十多支表演团队参加了节庆活动。热闹的舞龙舞狮、喜庆的秧歌花戏、欢快的背棍高跷,就连去年中国航空航天的重大成就“天宫一号”也被聪明的表演者扎制成彩车,参加到狂欢之中。
与晋中社火侧重联欢巡游不同,左权的社火活动更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与表演的民间文化特色。左权民间舞蹈起源较早,相传宋代,县里已是村村结社闹社火,明清两代流传更广。如今左权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全县204个行政村,村村闹社火,几乎人人会唱民歌。全县有129个民间文艺团体,分为说唱班、舞狮班、武术班等。左权的特色文艺形式小花戏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1953年曾经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获得过全国民歌民舞民乐调演大奖,还曾到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左权的社火活动将民间文化的精华集中起来。这里的社火门类齐全,分为“文社火”、“武社火”、“丑社火”三大类。所谓文社火,也就是小花戏,因其扮相、舞姿、词曲都比较文雅、清丽而得名。武社火,基本上是武术表演,枪棍刀棒等轮番表演,只舞不唱,锣鼓伴奏,铿锵激烈,勇武粗犷。而丑社火,当地又叫丑花戏,演员扮相以丑为美,浓妆艳抹,以男扮女妆为主,舞蹈动作夸张,唱词逗笑打趣。
热闹的抬棍表演
2月7日傍晚,我们中外记者采访团一到左权就来到城郊的移民新村东沟村,采访小山村的小花戏表演。村民们在村中空地搭起了简易舞台,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演员都是本村村民,既有初高中学生,又有中年男女。演出内容既有抗战内容,又有传统情歌,还有歌颂新生活的新创作。一位中年女演员既是乐队二胡演员,又能单独表演歌唱节目,一专多能。寒冷侵蚀着天地,演员们毫不畏惧,表演得认真投入,将他们心中的欢乐尽情地展现出来。随行采访的外国记者被他们的欢乐所感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们深入交谈、采访,合影留念。小演员们告诉这些外国朋友:我们参加表演很享受!
就在这个寒冷而欢庆的左权之夜,在一堆堆旺火旁,左权丰富多彩的文、武、丑社火表演纷纷亮出了他们的绝活,或唱或跳、或舞或蹈、或敲或打,个个精彩,样样鲜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的欢乐与喜庆,体会到了优秀文化传统的强大生命力。他们这些来自于山乡村野的老少演员们仿佛已经融入到文化仪式中,融入到一招一式的演出里,他们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忘我。他们每一个人此时此刻仿佛真真切切地都已经化作为文化的符号,成为文化血脉的因子。他们那种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文化态度,执着与坚定的文化精神,不正是古老的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因素?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永续的强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