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寒气袭人。正月十六之夜,太行山区的晋中左权境内,不知谁先点燃了家门口的一堆旺火,红红的火龙迎风飘舞。于是,三乡四野间,一点点、一团团、一簇簇的旺火纷纷点亮起来,欢闹的社火活动便在这新春的夜色中拉开了帷幕,喜庆的气息随之在这太行山区弥漫开来。左权县城区,33处重要的地点点起了更大更气派的旺火堆,来自全县各乡村的五十多支社火表演队,在这些旺火堆旁轮番串演,吸引了无数百姓观看喝彩,好不热闹。这是2月7日晚,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看中国”采访团在山西左权县看到的精彩场景。
大小旺火堆,几多欢乐情
民间社火,据说来源于古老的对土地和火的崇拜。这一活动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体现,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较为兴盛,在山西晋中地区则更为经典、更具影响力。据报道,这里的社火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丰富于明清,延续至今,史书记载已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内容相当丰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欢快的锣鼓表演
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是社火活动的基础。据左权县文化局局长王建军介绍,元宵节前后,当地群众用煤炭加木材垒成火堆,现在则多用蜂窝煤围成下大上小的园锥体,中间加上木材成为新式旺火堆。当天傍晚时分,我们在五里堠村与村民们一起垒就了一个高高的旺火堆,大家你添一块他添一块,热情高涨,恰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味。走进村民家中,每家都有规模不同的旺火堆,这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迎接新春的文化仪式之一。有的人家家门口还依照古老习俗,搭起了松枝牌楼,挂起了彩灯。
入夜时分,大家不约而同地点燃这些旺火堆,高高的火舌随风翻滚,有如红色的火龙在夜色中翻舞。真可谓村村点火,户户生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绕着这些旺火堆,载歌载舞,纵情欢闹。既表达祈福消灾的感情,更体现对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苍天在上,凌空俯看这些大地盛景,一定也会热血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