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杂志前身为《中国建设》杂志,于1952年1月由宋庆龄女士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创办。它是中国唯一的多文种综合性对外报道的月刊。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长期担任该杂志的总编辑,并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今日中国》的发展事业。60年来,《今日中国》始终坚持宋庆龄倡导的真实报道原则,用事实对外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和肯定。杂志由当初单一的英文版双月刊已发展成为拥有英文北京版、英文北美版、法文版、阿文版、西文北京版、西文墨西哥版、西文秘鲁版、土耳其文版和中文版9个印刷版月刊,并开通了中、英、法、西、阿、德文网络版和拉美门户网。2011年,《今日中国》印刷版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三百多万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刊物题词
在《今日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为杂志社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热烈的掌声中,4位获奖者接受大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第一位“国际传播奖”的获奖者是《今日中国》原第一副总编辑张彦。德高望重的张彦上世纪50年代曾随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万隆会议。1979年中美建交后,担任《人民日报》首任驻美记者。他利用各种海外关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使杂志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大,为《今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出席活动的领导为在杂志社60年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4位获奖者颁奖
第二位“管理创新奖”的获奖者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现任社长宫喜祥。在他领导杂志社的8年时间里,带领全社成功开辟了期刊本土化的成功之路,为杂志社壮大实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增强凝聚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开创了杂志社的新局面。
第三位“杰出贡献奖”的获奖者是英文部英籍专家帕梅拉罗德.帕梅拉罗德在《今日中国》从事英文编辑、改稿工作多年。她积极参与英文部选题策划、编辑、采访等多项工作,为提高《今日中国》英文版内容的多样性、针对性,贴近读者阅读需求和习惯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四位“创新开拓奖”的获奖者是《今日中国》新媒体部副主任王昱。王昱是青年自学成才、刻苦钻研业务的典型,面对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他通过努力,使《今日中国》网络版有了新的面貌,并使本刊在ipad等新媒体成功上线,增加我刊表现形式,覆盖面更加广泛,还开通了微博,保证了新闻时效性。
记者在嘉宾中见到原人民日报社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欣然命笔题词:“说明中国,携手世界”。几天前,当记者打电话邀请他参加庆典时,他说,他和今日中国的感情很深,特别是和已故今日中国总编辑爱泼斯坦是老朋友,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今日中国》作为国家重要的外宣刊物肩负使命重大,他一定会来参加庆祝会。电话中,他还关切地询问《今日中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情况,得知记者们时时都有新作时,老人朗朗地笑了。
三位《今日中国》不同时期的代表张彦、周幼马和吴迪走上舞台。他们指着那幅珍藏了55年的画卷——《今日中国》创刊5周年时“编辑部的故事”,一一地讲读着,使大家仿佛回到昨天。周幼马是《今日中国》高级记者、摄影家、全国政协委员,他的父亲马海德是宋庆龄的老朋友。周幼马在《今日中国》工作四十多年,亲历和见证了杂志社的变化与发展。
会场外,一幅题为“使命·奉献·传承”巨大精美的中国画长卷吸引了到场的中外嘉宾们的目光,不少《今日中国》的新老朋友在画前久久驻足,饶有兴致地观看画中的人物,回味和感慨《今日中国》60年来为中国外宣事业所做的努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右二)在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右三)、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右四)、副局长陆彩荣(右一)的陪同下,观看杂志社为创刊60周年新创作的国画长卷
这幅画卷是当代青年画家付爱民、吴冰、范琛共创的佳作。他们以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手法分5幅画面生动地勾勒出建社60年来《今日中国》杂志的历史传承。几位画家接到任务后,翻阅大量的文献和照片,精心构思,画卷中人物的执笔者付爱民告诉记者,他们丝毫不敢怠慢,夜以继日,终于在庆典前完成这幅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