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各地
神秘黔东南
2012-02-16 15:04 作者:文/武眉凌

在寨子的入口,邂逅一场歌舞。苗家人会说话就学唱歌,会走路就学跳舞。苗家人的舞蹈是他们精神领域的美丽绽放,锦鸡舞的灵动,铜鼓的张扬,古歌的奔放……所有都是对祖先的美丽追溯,对沧桑历史的回顾和骄傲,对大自然的感恩。苗族的婚姻多由男人摇马郎而来,每个村寨都留一片广场,供成年男子来走游方,一般不许在本村本族中谈恋爱,要到其他寨子去寻觅心上人,把大部分财产置办成女儿嫁妆,把房屋留给儿子,男女平等,他们好像是没有走过封建社会这条弯路。

分析“苗”这个字,上长有草,下面有田,可见苗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只有依靠种植水稻才能够生存,而迁徙到贵州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平地更是珍贵。因此,西江苗族就在那些不能种植水稻的陡坡上建设吊脚楼,而把河边水充足、土地肥沃的区域用来种植水稻。对耕地的热爱保护,苗族是不是走在了世人的前面呢?

余秋雨说,西江的美丽超乎想象。超乎我想象的,不是西江女孩“端正朗润”的闺秀之美,而是她们多姿多彩的服饰。

苗族服饰——一首婉约的史诗

黔东南的苗族服饰是世界上品种最多,工艺最复杂,最多姿多彩的。单从种类来分就有130多种,这当中还不包括每一种类中盛装、便装、休闲装、劳动装、节日装、家装、丧服的细分。如果从流域来看,有清水江型、都柳江型、舞阳河型;从地域分有凯里舟溪型、雷山西江型、榕江月亮山型等。从款式上分有长裙、短裙、花裙、鸟羽裙、绣片裙等等。几乎每一个支系一种服饰,一个村寨一种服饰,甚至有的地方一个村寨兼容几个支系的服饰。

苗族服饰为何如此之多?这个苦难的民族本是中原一带安居乐业的农人,可那场转折性的涿鹿之战后,他们只能一步一回首地往南往西迁徙,为了大迁徙中各支各系便于区分,于是以服饰不同为证。又因苗族没有文字,妇女们便把故土的记忆刺绣或印染在服饰上,袖口上的蝴蝶,即苗族人的始祖——蝴蝶妈妈。裙裾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山里的超短裙苗。超短裙这样潮的服装,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大都市的时髦女孩。但是,在雷公山下的大唐乡和桃江乡,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她们因为这极具个性的服饰而得名为短裙苗,被人们誉为超短裙的故乡。在那里我看到不论老幼,甚至80岁的老婆婆都穿着仅有5寸,一个手掌长的短裙子,田间地头,烧菜做饭,春夏秋冬皆是这青色白褶超短裙。原来,远古时候,短裙苗的祖先用芭蕉叶来避寒遮羞,如今,他们的独特服饰,就是先民们把芭蕉叶当衣穿时的造型。别看裙子短,有时却要围很多层,一般都要有五六层,盛装时甚至要围上二十五六层,立体感非常强。让人想起跳《黑天鹅》的芭蕾舞演员。

苗族服饰犹如万花筒,各具特色,富于文化内涵。

世人皆知,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杨贵妃独舞的《霓裳羽衣曲》,但没人知道,这一经典巨作的原型,却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的也蒙寨出现了。那就是黑苗的白鸟衣盛装。我最初是在鼓藏节的开幕式上见到这一奇装。白鸟衣盛装为无领对襟大开口袖,全部采用漩涡圆圈式彩色满绣,构成田园、龙凤、花鸟、鱼虫图案。长条绣花裙镶有24条彩色飘带,最耀眼的是长裙下摆上那一串串白色的羽毛,美轮美奂,再戴上纯银打造的翘着长尾巴的凤凰,难怪唐玄宗以为遇到了仙女呢!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当年出游,来至一小庙,见数百仙女素练羽衣,载歌载舞,正当如醉如痴时,仙乐嘎然而止,仙女飘然而去。回宫后,唐玄宗根据记忆创作了《霓裳羽衣曲》,杨贵妃随之翩翩起舞。不料玄宗却说,爱妃舞跳得虽好,只可惜少了白鸟衣。

碰巧东谢蛮首领进宫朝拜,身着白鸟衣盛装,手持芦笙和古瓢琴。玄宗惊讶,认定这白鸟衣盛装就是在庙中见到的霓裳羽衣。东谢蛮不知是福是祸,回家后连夜逃离中原。

而今黑苗穿的这白鸟衣,和东谢蛮首领的白鸟衣非常相似,是不是当年东谢蛮的后代还有待考证。这支黑苗弹奏的山歌调子、发式及古瓢琴都与其他苗不同,令人遐思。

苗族服装最耀眼的美,还来自银饰和刺绣。我曾见过一位银饰艺术创作者。只用简单打凿工具,聆听着“叮叮咚咚”的金属的声音,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珍禽异兽便流泻成型。和他们盖房子一样,不用设计,没有模型,都来自原生的记忆,古老的传承。这就是这个民族的神奇。他们的刺绣也如此,不用画、不用描,直接在布上插针引线就有朵朵花儿绽放,只只鸟儿啁啾……

古老与时尚的碰撞

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在素有“苗疆腹地”和“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有一个闻名海内外的老村落,却冠有一个非常现代的名称“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苗寨。反排是苗语的音译,意为居住在高山上的村寨。与所有的苗寨一样,这个小村也是依山而建在两山夹溪的山洼里,吊脚木楼也是在绿树翠竹中花一样绽放着,未进寨先听到流水叮咚,是一个非常古朴、宁静的山寨。就是这个宁静的山寨,却把一种不宁静的声音,传到了山外,传到北京,传进了中南海。那就是急迫刚劲,热情奔放的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起源于大型的祭祀巫事活动,木鼓是把一截楠木掏空,两头蒙上牛皮而成,直径为50厘米,长为250厘米左右,置于高120厘米左右的鼓架上,用两根小木棒敲击。

反排木鼓舞,男女皆宜,一般分为5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踏步、腾越、翻转、甩同边手,舞姿豪迈奔放,古朴粗犷,舞蹈时,头、颈、腿、腰、手、脚一齐摆动,潇洒自如,那鼓点犹如飞石碰撞,又似水石相击,又仿如马蹄奔驰,甚是美妙。伴之以高亢的芦笙和整齐的吆喝声,我观其如摇滚、似街舞,又似踢踏舞,如果迈克·杰克逊在世,看了此舞应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叫做占里,几百年来占里的人口数量一直未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神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寻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